“数字化平台+先进设备”,为雄安考古引入尖端科技
容城县小里镇东小里村一处民宅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趴在电脑前,指导年轻考古队员们操作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是为雄安新区文物考古所搭建的平台,现在片刻都离不开。”雷建红说。
村外不远处是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群。2018年10月至12月,雷建红带队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123处墓葬。2019年,他又带队勘探了20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244处,包含砖室墓、灰坑、灰沟、窑、井、不明遗迹……
这是浩大繁琐的工作量,然而新平台配合新科技的运用,让雄安考古变得极为高效。勘探和发掘中,队员们手持终端,一旦有所发现,及时拍照、登记资料、坐标定位、文字记录……“当场将原始信息上传至平台,相当于同步建起数据库,可随时调出资料来整理,还能远程登录,对后续研究工作而言影响深远。”雷建红说。
自雄安考古开展以来,就非常注重数字化采集。联合考古队不仅制定流程方法、记录规范等,设定数字化理论布孔图,统一编号、实地探查,还采用航拍、三维建模等手段,将地层堆积、遗迹等信息即时数字化,做到一定范围内数据共享。
如果说数字化平台是在宏观上建起“兵器总谱”,那么激光雷达无人机、三维定位测量仪器等“六脉神剑”般的现代技术,则直接把罗盘、皮尺等老物件送进了博物馆。
2017年5月28日,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成立,当古老的洛阳铲在南阳遗址打下第一铲时,一架架装载激光雷达测绘系统的无人机,就一飞冲天,翱翔于遗址上空。南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晓峥说:“鹰眼般的大视角,让海量数据瞬间获得,所生成的地图上,屋舍、街巷、河流、田地的形状位置大小等一目了然。”记者了解到,正是利用这种先进技术设备,联合考古队短短数天就完成了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测绘。
而三维定位测量仪器“RTK”,则让地面信息采集精确到厘米级。“高效准确,推动了考古工地‘无纸化’。”曾在上世纪70年代参与发掘战国中山王墓的老技师康三林,是最早来到南阳遗址的考古工人。他告诉记者,以前手动布置三四天的探方,如今利用这台仪器1小时就完成,通过实景三维建模软件,半个小时就生成3D实景影像图。
飞天遁地,科技领航。三年多来,联合考古队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目前数字化信息采集已实现新区全覆盖,为进一步完善河北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编年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延续新区历史文脉、服务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