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对话最美逆行者|肖思孟:长大了,就得站出来!

2020-04-16 04:30: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肖思孟手拿武汉战疫纪念证书和孩子们送给“白衣战士”的画。 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阅读提示

肖思孟未曾想过,因为剪了长发登上央视元宵晚会,从一名普通医护人员“爆红”在全民面前。

元宵晚会上那首《你的样子》这样写道:90后的你,也许正引领着这个春天,最时尚的发型。在这场战役当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冲在最前方的你的同龄人,原来90后这么快就长大了。

90后确实长大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4.26万支援湖北医疗人员中,90后占比40%。肖思孟是其中之一。

4月8日,在武汉开城的这一天,我们和肖思孟进行了一场对话。她来自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二科,出生于1994年。

“过了一会儿,我爸说,那就去吧,也锻炼锻炼”

4月8日,肖思孟戴着口罩从单元楼里“弹”出来。对,这个26岁的姑娘。刚长起来的头发茬高不过一寸。我笑着问她,长出来了?她眯缝着笑得弯弯的眼睛,用手捋捋倔强的头发,简单明了回句“嗯”,然后指着破旧的单元楼快人快语,“姐,这边走。”

记者:回到家有几天了吧,感觉怎么样?

肖思孟:和同学见面吃了顿饭,这两天在家准备一些材料。昨天回了趟医院,院里给我们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有点吓到了,感觉没做什么啊,不太好意思。再休息几天就上班了,现在特别想回去工作。

记者:为什么这么想回去工作?

肖思孟:隔离的日子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平常忙活惯了,这一闲下来,还不太适应。昨天,看到大家就想起走的那天,这一段就是一个经历,结束了,要回到平静的工作生活了。

记者:走的时候什么场景?

肖思孟:1月26日(大年初二)我值夜班,凌晨5时,接到我们护士长电话,我第一反应是,坏了,昨晚值班出错了?护士长说,医院要派人去武汉支援,我们可以报名。我马上说,我去。护士长说,你好好想想,再和家里商量一下。我说我没问题,家里一定支持我。

记者:家里当时什么反应?

肖思孟:不知道当天就走,我给我爸打电话说,我爸一愣,问了一句,去啊?就不再吭声。我俩拿着电话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我爸说,那就去吧,也锻炼锻炼。

记者:爸爸的沉默,其实是不放心。

肖思孟:是。长这么大,就高中毕业从秦皇岛老家来石家庄上学、上班,除此之外,最远就到河南培训了三个月。还没怎么出过远门。

记者:除了距离,家里担心的也因为你要去的是风暴中心武汉,你心里就没一点惧怕?

肖思孟:早上报完名,晚上我们就出发了。都没顾上想怕不怕的。坐火车上一晚上没睡着,光想着,我要上战场了!有句话说的好像就是那时候的我,“无知者无畏”。春节期间,我同学给我送了一盒饺子,我还跟她说,要是武汉需要医护人员,我就去,还问我同学支持不支持我。其实当时对武汉那边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记者:如果了解呢?还会去吗?

肖思孟:会去。我总提醒自己,别忘了为什么学护理。高考填写志愿,从上到下都和医疗有关,从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到河北中医学院的护理专业。

初三升高一的暑假,我爸胆囊出了点问题,他那么不爱吭声的一个人,窝在炕上疼得哎呀哎呀喊。第一次手术不太成功,后来转到唐山一家医院手术,一晚上医护来问了好几回病人有没有状况。术后我爸情绪缓和多了,很快就出院了。当时我就想,医护水平有差距,在医院上班能救人。

记者:但是武汉的工作环境,毕竟不同于往常,这55天,心里没有一点恐惧、焦虑吗?

肖思孟:肯定有啊。我们首批医疗队,1月27日开始接管武汉市第七医院,我所在的组负责一病区,我们组的护士也分了班,我被排到1月30日下科室,前几天下科室的队友回来,我们也会请教有哪些注意事项。队友们描述的各种各样,相比之下,普通组说的相对轻松,这心里就七上八下。

记者:后来下病区,有没有一些环节是比较危险的?

肖思孟:很多。如果我们值凌晨1时到8时的班,就一定有一项工作是给下医嘱的患者采咽拭子。采集过程要持续十几秒甚至30秒左右,要探入患者的咽喉深处,护理人员的脸几乎就贴在患者脸上,还有的患者会因为恶心而呕吐,我们心里也发毛。没有家陪的患者,还需要我们帮忙清理大小便。

记者:怎么调整面对这些危险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勇敢起来呢?

肖思孟:从去到回,我就发了一条朋友圈:待凯旋归来,定把酒言欢。鼓励自己,也让自己屏蔽一些信息,不去看不去想,就闷头干活。

下病区那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院感的张征老师指导我们在清洁区穿防护服,穿好之后,大家下意识互相问队友,你帮我看看,严实了吗?会歪着头让别人帮忙看护目镜附近有没有缝儿。

记者:心里也是有些担心?

肖思孟:是。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就几步,也感觉挺漫长。迈过去进了病区,看着了病人,忙起来,就和在我们医院给病人做治疗一样了。

记者:这种担心,什么时候能彻底放下?

肖思孟:2月18日,我们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做了第一次核酸检测。咽拭子是早上采的,晚上才能出结果。当天我和队友值17时到次日凌晨1时的班。晚上八九点钟时,我们几个就相互撺掇,快问问,结果出来没。病区不能带手机,只有病区外值班的医生能知道消息,一个队友用病区的座机给外面打电话,我们几个就支着耳朵听。

4月3日,我们做了体检和最后一次核酸检测。我就记得群里通知的两个字:全阴。

“我不想因为剃头成了红人,也不想家里担心”

距离河北省中医院1.6公里处中山路上这栋老旧住宅小区,肖思孟和舍友合租的小两居,布置得满而不乱,收拾得利利索索。空调下方挂着网上流传甚广的那张长发照片,和坐在对面的毛寸肖思孟判若两人。

记者:当时怎么就想着把头发理了?

肖思孟:1月27日,北京一家医院的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关于疫情的一些知识,我们都带了本子认真记。当时还没特别的感觉。到了1月28日下午,张征老师给我们讲防护服的穿脱。

很复杂,先后顺序、每一步的要点都不能错,一个人练习,大家都看着,总有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张征老师说,脱要比穿更危险,因为脱的时候整个防护服都是感染的,触摸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被感染。

这时候发现,哎,情况还是挺危险的。但是我头发多,又硬,总有几缕不听话,跑出来。

记者:很多女队员应该和你遇到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你就这么坚决把头发“抛弃”了?

肖思孟:我小姨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听说我来一线后,她找了当年非典的一些医护人员防护素材给我,经验之一就是头发尽量剪短。当时出发匆忙,谁也没带剪刀,想修短没法实现,后来一个队友说,临出门带了一把电推子,也没其他工具,要推就一推到底。我说那行吧,反正安全第一,别来了什么活儿没干,还给组织添麻烦。

记者:当时头发多长了?一推子下去,有没有掉眼泪?

肖思孟:差不多到肩膀了吧。之前是齐耳短发,养了一年多,刚留到这么长,挺舍不得的。帮我理发的队友还问,你确定啊,问了好几遍。头发掉地上,眼泪就出来了。

记者:因为剃头的事儿,上了元宵晚会,照片上了网,你知道了什么感受?

肖思孟:我知道的时候都过去好几天了。那两天我就不和家人视频了,怕父母看见难受。结果,我大伯看了电视,跟我爸说。我爸视频追过来问,头发剃了?我说嗯,我爸就不看我,扭过脸去看电视,我瞅见他眼圈红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想因为剃头成了红人,也不想家里担心。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肖思孟:我的队友,全国所有来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做得都很好。我剃头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为方便工作,我希望别人看到我的工作。

谁去了都是努力干活。不管是90后还是80后、70后,还有60后的前辈们,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来的,为了救治患者,也保护武汉之外我们的家人。网上有句话,说非典时,大家保护了90后,现在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了。说起来,90后这一代和其他年代的人没什么区别,谁都会长大。

记者:非典时的你几岁,还有没有印象?

肖思孟:非典时,我才9岁。我爸当时在青龙的鑫北小学当老师,我们一家就住在学校,当时全校放假,就我们三口。我只有一个印象,有天阳光特别好,穿透我爸办公室的大玻璃,照在办公桌上,我在阳光笼罩里写作业。

记者:你所体会、经历的长大,是怎样一个过程?

肖思孟:上学的时候也没注意,我妈给我算了算,一个月居然花掉两千多元的生活费。可我爸一个月才挣4000多元钱。那时候不知道钱花哪去了,也不觉得花得多。

2016年8月15日,我考入河北省中医院参加工作,刚开始一个月3000多元收入,和6个同学租住过两室的房子,还和同学挤过一张床。后来搬到4人合租房,一年多前,升级到了两人合租。现在一个月加上房租可能都花不到2000元钱——知道挣钱辛苦,知道家长不易了。

记者:工作上你所体会到的成长是什么样?

肖思孟:每一拨年轻人的成长,都是前辈们在托着。刚上班没多长时间,给病人扎针时,不小心扎到了自己。同事帮我挤伤口里的血,手指头都被挤变形了,心里挺慌。这情绪就带到了工作中,给一位患者阿姨做解答时,不够耐心,被投诉了。护士长带着我去道歉,当时觉得还挺委屈。后来这位阿姨出院,专门到护士站跟我打招呼,这回我诚心诚意地给阿姨又道了一次歉。也弄明白了,护士长没委屈我,阿姨更没做错什么,照顾患者本来就是我的工作。

我慢慢认识到,你小的时候,很多事儿不用你担,是有人帮你顶着,但是你长大了,你得有责任感,得站出来了。

记者:比如这次,你站出来了,去武汉。

肖思孟:在武汉,一天我和队友值班,有个患者总是咬舌头。我们塞纱布、用压舌板帮他控制,我得在旁边看着他。本来是两个人的工作,这下就剩了我队友一个人去照顾其他47名患者。凌晨4点,患者情况好转,我就赶紧出去帮忙,我俩一直忙活到9点才下班。这种分工,就是谁赶上谁干,没一个人抱怨。队友们在病区干活,都抢着干,没一个人往后站。

在石家庄,我刚上班的头两年,都回家过春节。那时候我年轻,科里其他同事领导都照顾我小,去年和今年我没回家过年。今年科里有两位同事准备结婚,还有人需要到婆家和娘家串门,我还没成家,没那么多需求,值大年三十的班也没啥。

“回来后,更珍惜工作,珍惜每一天”

采访中,肖思孟把一个透明档案袋从衣柜深处翻出来,那里面有大学毕业证,也有护士执业资格证。这里还将有一张没拿到手的证书:“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记者:这次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你怎么看?

肖思孟:我的队友都做得非常好,是我幸运。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做的也是本职工作。对我来说,护理的日常都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工作。

记者:你说的日常是怎样的?

肖思孟:医院这个环境,是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上班的,我们也是24小时开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白班和夜班之间轮换。

记者:这种工作时间的考验是什么?

肖思孟:熬得慌。我还算好的,下夜班回来洗洗,9时就能睡着,差不多一觉闷到下午五六点钟。有的同事白天睡不着,会持续二十几个小时无法休息。

有一次夜班,我和同事赶上一场抢救,一直忙到中午十一点才下班,回家腰疼得站不住。这时候你不可能说,我到点了下班了,把病人扔那。

长期黑白颠倒,有时候好几天看不见太阳。我们经常相互调侃,熬的夜,眼霜不够弥补。不光是我,可能全国的医护都是差不多的工作节奏。

记者:那在武汉呢?排班是什么样,压力大不大?

肖思孟:在武汉,我们三班倒,分白班、前半夜班和后半夜班,时间分别是早8时到17时,17时到次日凌晨1时,凌晨1时到8时。最崩溃的一天,我和队友从凌晨1时忙到次日9时多。回酒店累得走不动,因为穿着防护服,体力消耗很大,我不怎么用纸尿裤,不是喝水少,是出汗多,用不着上厕所。防护服按要求4小时换一次,但是抢救患者往往持续数小时,你不可能出去换身衣服再来。

记者:除了工作节奏,武汉期间的工作内容有什么不同?

肖思孟:在我们医院,患者都有家陪,很少需要我们去照顾病人吃喝拉撒等。在武汉,患者没有家陪,吃喝拉撒都是护理内容。患者有一部分是完全不能自理的,还有一部分患者一只手输液,另一只手夹着指氧,不方便。从17时接班,到给我们负责的患者全都喂完饭,差不多就20时了。但患者饮食有保障,抵抗力增强,就有利于恢复。

记者:这段经历,对你的职业技能方面有没有提升?

肖思孟:有。如果再有感染类疫情处置,很多经验就能帮助我和同事从容一点。小到防护服的穿脱,大到感染病区的管理。

比如护目镜起雾,戴着两层橡胶手套,摸不到患者脉搏,患者情绪焦虑,你扎两次针,他痛苦也烦躁,只能斜着眼从边边角角上看。后来大家琢磨出经验,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水擦到护目镜上。

比如疫情期间怎么规划科室,安排几个人排班,甚至病区楼道的消毒措施、对患者照顾如何更到位等,都积攒了很多经验。

记者:这种成长除了技术上的,还有其他方面吗?

肖思孟:我正式参加工作那会儿,一旦参与抢救的患者死亡,家属哭,我就会跟着哭。过了一年多,这种状况才慢慢缓解。这次在武汉,一名患者送到病房时,状态不是很好。尽管我们很努力地抢救,但很遗憾,他还是走了。这时候,虽然心里很难受,但我能相对平静地去护理其他患者,控制情绪不干扰接下来的工作。

记者:回来的这些天,想过以后的工作生活吗?

肖思孟:学无止境。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永远都要学习。

2017年,医院送我去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在那我学会了闪罐、走罐、药物罐,这些技术拔罐,会让患者更舒服,效果也更好。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护理的地方,还包括拔罐、脐灸、贴敷、督灸等传统中医技法的操作,这些都要学,还要学精。

回来后,更珍惜工作,珍惜每一天。这两天回家看看父母,想家了。 (河北日报记者 白 云

■记者手记

你的样子,是中国的样子

肖思孟租住的房间不到15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内,梳妆台、简易沙发、折叠餐桌、衣柜紧挨在一起,低矮的床上铺着浅色条纹旧床单,正对着的花瓶插着一束怒放的鲜花。

由于紧邻石家庄中山路,紧闭的窗户挡不住马路上间歇的噪音,就在这窸窣的动静里,我听肖思孟聊着成长中那些琐碎的事儿:一毕业报考实习医院失败,被河北省中医院录用前的焦虑;2016年,花150元钱雇车搬家心疼了好几天,至今念念不忘;她从武汉带回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念叨着今年羽绒服不用再买。她打开小小衣柜,一个爱美年纪的小姑娘的衣橱还有那么多余地。

她说曾一起合租的舍友,安了家搬走了。她抻抻衣服说,够穿就行了,得攒钱。

这一幕,是不是人到中年的80后似曾相识?

从没心没肺花着家长钱,到一夜长大,可能就是校园的门里门外。从职场上的愣头青,到体会到领导同事的照顾,尝试着去承担责任,这些都需要时间催化。

长大,是一种经历。

和肖思孟聊完,作为80后的我感受到了每一代成长中的相似,也改变了对90后的看法。

曾几何时,80后不是也被贴上“小皇帝”“自我”的标签,被认为是难担重任的一代吗?

2008年汶川地震中,80后志愿者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了80后的成长和担当。而这一次抗击疫情,又轮到了90后医护人员喊出“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

回看每一代,都曾让上代人焦虑过。这无非是因为当下的那代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承载着希望和未来。

有人说2008年汶川地震,是80后的成人礼。作为一名80后,作为一名奔赴前线的记者,12年前,在成都天府广场,在那场全国哀悼日默哀仪式上,我目睹了上万人高呼“中国雄起”。我想,那一刻,很多同龄人可能和我一样,胸口挤出一只拳头:轮到我们了。

也有人说,抗击新冠肺炎是90后的成人礼。无数像肖思孟一样的90后们,顶在了疫情一线,握住危险的刀刃,护在身后的是安全。

明明等核酸检测心里慌得要命,还得稳稳扎中患者的血管,减少他们的疼痛。

明明剃光头发,难掩泪水,可擦擦眼角,套好防护服,毅然下病区给每一位患者喂饭。

其实我们一代一代的青年人,都能在普通人和战士的角色里快速切换。只要需要,每一代青年人都能随时站出来。

就像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期待: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你的样子是中国的样子,我的样子也是中国的样子。  (河北日报记者 白 云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