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生韩玉:
拼命守住生命的最后关口
2月4日,韩玉进入隔离病房前。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得1月27日,我们是凌晨到武汉参与支援工作,没想到3月20日离开也是凌晨。53天的‘战斗’记忆铭记在心。”提起在武汉的支援经历,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韩玉至今仍感慨万千,很是不舍。
今年42岁的韩玉是沧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是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危重症患者救治组的副组长。
1月26日上午,刚下夜班的韩玉接到院领导打来的电话,告诉他需要迅速前往武汉“战斗”。此前,韩玉已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来不及回家拿换洗衣服、与家人告别,韩玉交接完手头的工作,抓起手机充电器就赶往集合地点。从医18年,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一名重症科医生,这种时刻就该往前冲。”
1月27日凌晨4时多,韩玉和河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50多名队员一起到达武汉。经过必要培训,很快进入武汉市第七医院危重症隔离病房工作。病房里原有的12张病床已经住满,临时又增加到15张,“在当时的武汉,每一张床位都是生的希望。”
每天早上不到8时,韩玉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上午带着医生查房、调整治疗方案;下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晚上和省里专家进行当天的工作总结,讨论患者病情并进一步修正治疗方案。
长时间戴口罩会缺氧,穿多层的防护服闷得透不过气,护目镜起雾视野变模糊……韩玉说,“全副武装”给救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困难,工作量比平时大很多。危重症患者多数高龄,有基础疾病,为了让患者呼吸顺畅,大多数患者需要做俯卧位通气。身穿防护服,单单对一位病人做这项操作,就很艰难。有时,一天要为10名患者做这项操作。“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稍有‘风吹草动’,下一秒就有可能是一场艰辛的抢救。”
2月26日,值班护士呼喊:“25床,呼吸急促、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0%、生命体征不稳定。”
“当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且要求精准迅速。”韩玉说,重症隔离病房感染风险高,而气管插管这项工作更是与病毒“正面交锋”。医生正对患者的口腔,患者的气道是开放的,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分泌物飞溅,操作医生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配合下,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我们也长舒一口气。”韩玉回忆说,在防护服的包裹下,眼睛是模糊的,手也不像往常灵活,呼吸是困难的,操作难度要比平时难几倍。“那一刻,就想拼尽全力抢救病人,一秒也不能耽误。”
这是一名60多岁的女性患者,由普通病房转入。韩玉说,刚转进来时,病人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慌与绝望,总是问我们:“还能治好吗?还能出去吗?”
“我们就和她的家属一起鼓励她,给她加油打气,告诉她坚持这最困难的几天,会好起来的。”危重症患者与外界隔离,有些患者家属甚至在不同地点隔离,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身上插着各种管路,身体很不舒服,患者常常会表现出烦躁情绪。“对这位阿姨,我就像照顾自己的长辈一样,时时注意疏解情绪,哄着她吃饭,哄着她治疗。”
经过10多天的对症治疗,这名女患者身体各方面都有好转,顺利撤掉了呼吸机、气管插管,转入了普通病房。“病情好转,是ICU里最棒的消息,我是真心为这位阿姨感到高兴。”
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韩玉和同事们必须根据病情的需要,随时查看病人、巡视病房,在病房里迈着笨重的步伐跑个不停。24小时都要有人值班,大家6小时一换班,人人都是连轴转。不敢喝水,常常忙得忘记饭点。
面对的是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经常与感染源零距离接触,当问及韩玉是否有过恐慌时,他坚定地说:“没有,重症医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我想拼命守住这道关口,这也是作为一名医生分内的事,救死扶伤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河北日报记者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