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记者联系张明轩时,他正值到武汉一个多月来的第一次调休。
张明轩是第一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也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师。“新冠肺炎发生后,每天看着新闻里不断上涨的确诊人数,我就想武汉肯定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自己正年轻,应该冲上去。”于是,大年初一下了夜班,张明轩向医院护理部提交了到战斗最前线的申请。
工作中的张明轩。受访者供图
在交申请之前,张明轩就对家人进行了“心理渗透”。“也不是没牵挂,儿子才4个月多一点。”张明轩说,1月26日,他出发去武汉时,家里没有一个人反对。
1月27日凌晨4时多,医疗队乘坐的列车抵达武汉。一下车,看到接他们的公交车上都写着“武汉加油”。“那四个字,让我一下融入到了战‘疫’的氛围中。”张明轩说:“当时就想,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快把疫情遏制住。”
紧张的培训后,张明轩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短暂熟悉了工作环境,第二天他就承担起了独立分管病人的夜班重任。
原本日常的护理工作因为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让每一个简单的操作都有了难度。刚进病房不到半个小时,张明轩的眼镜和防护面罩上就起了雾,走路要慢慢摸索着,核对药品信息时只能使劲睁大眼睛,透过雾气再三确认。
为患者动脉采血更困难。“戴着三层手套,穿刺的手感几乎为零,很难摸到动脉,必须屏气凝心慢慢摸。”张明轩在每次操作时,都会为自己加油:“一定要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
工作中的张明轩。受访者供图
为患者动脉采血更困难。“戴着三层手套,穿刺的手感几乎为零,很难摸到动脉,必须屏气凝心慢慢摸。”张明轩在每次操作时,都会为自己加油:“一定要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
“每天要穿6个多小时防护服。为了节省时间,也为节省防护资源,我就穿上了纸尿裤,中间不上厕所。”张明轩说,出发前,他爱人特意往行李箱里放了一大包成人纸尿裤。
两天后,张明轩就熟练掌握了穿脱防护服的技巧,还和同事们一起琢磨出了对抗雾气的办法。
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多变,病情进入危重症阶段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应变能力考验极大。工作一周左右的时候,张明轩他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
“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痰液、分泌物会比较多,需要定时吸痰。”张明轩介绍,为了降低吸痰过程中病人呛咳产生气溶胶和飞沫带来的护理风险,病房采用了密闭式吸痰管,而痰标本的留取装置却不能很好地和吸痰管对接,需要把呼吸机断开。
能不能在不断开呼吸机的情况下操作?张明轩想到了去年在北京进修时专家讲过的一个方法,他便尝试着利用病房现有的器材,在保证无菌的情况下,将封闭式吸痰管一端连接至气管套管,避免了气溶胶溢出。这个方法被验证成功后,一直被采用。
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之外,张明轩还主动承担了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经常奔波于火车站与驻地之间帮同事们领取防护物资等。
“我是组里年龄最小的,理应多承担一些。”张明轩说,他所在的重症监护护理团队,百分之六七十的队员是90后。“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可以扛起国家交给的重任。”(河北日报记者尹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