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病毒的“隐形战队”
——走近奋战在河北张家口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里的病毒检验人员
图为实验员在实验室内核对标本。 通讯员 武殿森摄
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许,河北张家口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检验人员黑希兴刚刚结束一个班的工作,正在进行实验善后、清理医疗垃圾以及进行实验室消毒等。
在过去的24小时里,小黑和他所在班组的8名同事已连续在实验室工作十多个小时,检测全天的送检标本。接下来,他们将进行24小时的休整,之后又是一个24小时的岗……在疫情防控的这一个多月中,这是小黑和同事们工作的常态。
作为当地疾控中心的检验部门,小黑所在的科室承担着张家口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70%以上重点人群筛查的核酸检测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同时,由于检测过程要直接面对病毒,又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当疫情来势汹汹,这一群奋战在实验室鲜为外界所知的队伍,又被形象地称为“隐形战队”。
“从1月25日张家口出现首个确诊病例以来,大家就没有松过一口气。”疾控中心副主任、检验组长史建中说,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核酸检测效率,检验组全员分两个小组,24小时一个轮岗,即时收样、即时检测、即时出报告,人员和设备都在满负荷运转。而史建中本人则是全程在岗,随时处置人员配置、设备调试、生物安全等相关问题,一个多月吃住在办公室。
每天上午10时,是两个检测小组交接工作的时间,接班后,大家开始做相关准备工作。检验科副科长刘镇介绍,一般上午11时左右,第一批标本就到了,大家开始钻进实验室,15时左右到第二批。他说,“这期间,大家还能从实验室出来,透透气。”
最难熬的是晚上。19时以后,各县区当天采集的标本会一批接着一批送来,多数情况下,先后批次的实验连了起来,也就没有了休息时间。“大家一连在实验室待十几个小时,甚至24小时都合不上眼的情况都很常见。”刘镇说。
工作强度高,风险也并不低于临床病区。
刘镇告诉记者,核酸检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核酸提取,检验人员要打开标本,直接面对可能存在的病毒,然后进行灭活以及核酸提取等一系列操作。也因此,他们的实验室防护级别是三级,检验人员都要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护目镜、全面型呼吸器等全副武装进入实验室。
最关键的还是实验,检验员需要在克服防护服带来种种不适的情况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
“就比如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配置这个环节,一块还没有平常手机这么大的加液板,上面最多的有384个孔,每个孔的直径是2毫米。”刘镇说,检验员要用微量移液器往每个孔内精准地添加一定量的不同液体,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往往一个晚上,一位检验员会成百甚至上千次地重复这一动作。
实验中,刘镇的工作主要是实验批次统筹和重点环节监控。他告诉记者,一到后半夜,他很多时候看到同事提着移液器的手在发抖,这个时候组员就轮流上。“因为大家都饿、热和疲劳。”他说。
为什么不能中间出来休息,或者是补充一些食物?刘镇说,这期间个别同事会出来,但大部分同事还是选择一直坚持。原因主要还是任务重,一出实验室,穿脱防护服都十分耗时,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另外,就是目前防护服的供应依然不充裕,“大家还是想着能省一套是一套。”
“虽然面临的压力大,工作强度高,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史建中说,非常时期,凝聚力更强了。
今年33岁的检验员杨红梅还是一个两岁宝宝的妈妈,爱人在部队。当她24小时上岗的时候,家里只剩下患病的父亲和宝宝两个人。说起这些,杨红梅哭了,她转而又说道,“这就是战场啊,没得选择,只有上。”
采访中,许多检验员说,不管有多累,但每当休整结束再接班的时候,就又是满血复活,斗志昂扬。大家在思考斗志哪里来?后来才意识到是使命感使然,还有内心深处朴素的家国情怀。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