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武汉患者讲述河北医疗队队员的故事
“疫情过后,我要去河北谢谢恩人!”
——连线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
龙艳华(右二)出院前与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合影,为他们点赞。 龙艳华本人供图
“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我的恩人呀!”
2月20日,武汉新冠肺炎患者龙艳华病愈出院,与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洒泪告别。前一晚,她边哭边给队员们写下感谢信:
“作为一名武汉人,感谢河北人民在危难之时对武汉的援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感谢你们让我又有机会重新回到一线,和你们并肩战斗;作为一名病人,感谢你们让我重生……”
龙艳华今年58岁,在医院工作,1月20日还在单位上班,22日腿部酸疼,25日CT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被确诊,紧急住进武汉市第七医院。
龙艳华说这些天,她真是命悬一线:“反复高烧,最高39.9摄氏度,过敏严重,全身都起了荨麻疹,真是痛苦不堪。”
最难受的时候,仰面躺在病床上,看天花板罩上了一层雾气,周围一切模糊。医院里见多了生离死别,她绝望了。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杨楠他们来了,给我调整治疗方案。”
为了这个方案,杨楠发动了同学、同事,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一两天后,过敏症状轻了,龙艳华看到了希望。
“河北人对人真是好,真是暖心。”龙艳华说,病房里没有家人,河北的医生、护士就是她的亲人。
“他们一来就管我叫姐。”医疗队队员们一声声姐,让龙艳华心里温暖。“大姐没事哈!”“大姐,多吃饭增加抵抗力!”“大姐你要多喝水呀。”听着这些鼓励的话,龙艳华咬牙坚持:“在病毒肆虐的武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们,不能辜负他们。”
出院时,她看到了自己2月6日的病危通知书,潸然泪下,“那种情况下,他们都在全力治疗我,一直给我鼓劲儿!”
杨楠、阮昕、董青、谢爱静……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龙艳华记住了每个队员的名字和家乡,“疫情过后,我要去河北谢谢恩人,跟他们握手、拥抱!”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省千余名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驰援湖北,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用血肉之躯为患者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就在龙艳华出院的前一天,武汉市第七医院一病区的“董姐”平安回家。离别前,她嘱咐河北护士赵辉给她发一张摘掉口罩的照片,“我要记住你的脸。”
“董姐”和赵辉几乎同时来到武汉市第七医院。
60岁出头的“董姐”,一发烧、咳嗽就警觉起来了:“莫不是那个病吧?”她担心的结果还是出现了,1月底入院治疗。
此时,赵辉从保定到石家庄集结,一路奔波来到武汉。
俩人在医院相遇。“董姐”浑身难受,心里委屈。听到赵辉喊她“董姐”,痛快了一些:“我还是年轻的。”
“董姐”格外关注自己的治疗:检查结果出了吗?今天医生开的什么药?蛋白几点输?穿刺一次能成功不?……赵辉每次都不厌其烦。
“董姐”一天比一天好,也开始关心起整日奔忙的赵辉。
“小赵真不容易。”“董姐”看见15床上了呼吸机,吃喝拉撒全靠赵辉。先喂他吃药,再给他喂饭,太虚弱吃两口就停下来,还得哄着劝着才吃下一个鸡蛋,赵辉赶紧穿插着给他喝几口营养粉。
“董姐”和病友们,一看到赵辉就踏实:“她一进病房,我们血氧饱和度就高。”
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的医生白银箱也渴望能送患者出院,但这不太现实,他所在的ICU病房里,送患者到普通病房就算大功告成。
47岁的患者孟先生向白银箱竖起大拇指,就让白银箱惊喜万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点赞,却是孟先生身体的极限,也预示着他越来越好。
半月前,孟先生病重由普通病房转入ICU,当时已经意识不清,左半身瘫痪。作为重症患者,孟先生给医疗队出了很多难题:白肺、高烧、脑梗、低氧血症、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
尽管在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了5年多,白银箱坦言,这么高强度的任务还是第一次。“平时科里26张病床,其中如果有3、4名危重到这种程度的患者,全科人都忙得跟打仗似的。现在15张病床上,一个比一个危急,只能没日没夜地守,眼都不眨地盯。”
插管、呼吸机、俯卧位、肌松……知道丈夫用上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有了意识,能听懂医生的话,开始配合治疗,孟先生的妻子很激动,电话里哭泣着不停地说谢谢。
日夜从死神手里抢人,医疗队也有抢不过来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患者,基础病多,体质差,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也很难留住。
电话那头,传来患者家属悲咽的恳求:“能不能让她穿着新衣服走?拜托了!”
白银箱和同事们商量好交接路径,让患者家属把新衣服送到医院。
医疗队员们安静地为老人换上新装,送她体面离开,给了家属最后的慰藉。
“真的想把每一个重症病人都救活,尽最大努力做了,即使没有救回来,我们也让病人得到了应有的医疗服务和关怀。”(河北日报记者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