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袭来,像一块巨石砸入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在这场全民战“疫”的斗争中,无数平凡的人逆浪而行,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在河北保定市涞源县北黄土岭村,同样有一群普通人,他们冲锋在前,坚定“逆行”,用自己的担当和付出守护着土岭。
北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池海青这个春节一天也没休息。村里有没有从武汉回来或者接触相关人员的情况?大家能不能意识到形势的紧迫性,自觉减少聚集性活动?这些问题在他心里拧成了疙瘩。
农历大年初一当晚,本该在县里与家人团圆过年的他坚守在村。
第一时间选定重点村路,扎紧进出关口;动员党员干部,安排值班检查;细致入户了解,掌握人员流动信息;组织志愿力量,做好卫生防疫……
一番细致部署之后,他戴上红袖标,走出办公室,主动站起了北黄土岭村的第一班岗。
一件大衣,一支温度计,一张登记表,一盒烟,这是池海青的全部“装备”。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烟一根一根地被点燃。没多长时间,原本满着的一盒烟只剩下零零散散几根。捻灭最后一根烟头,他搓搓手,嘴巴朝握着的拳头里吹了几口热气,笑着说:“可不能告诉我媳妇今天抽了这么多烟。”
我知道,他是个烟瘾并不重的人。但在万家灯火的团圆之日,也在疫情防控的紧要之时,他心里寄托着一份对家的思念,更承担着一份对阻击疫情的责任。家庭里,他是温柔平和的丈夫、父亲,但在疫情面前,他是坚定的“逆行者”,是村子的守护者。
为了保证值班人员不受冻,村里加班加点搭建起帐篷。有了临时庇护所,身上的暖和劲儿上来了,人能待得住了,但缺水少粮又成了问题。
“不能让乡亲们挨饿值班!”省委组织部驻北黄土岭村第一书记郭文东搬出了工作队的“存粮”——方便面。
北黄土岭村地处太行山深山区,群山环绕。冬天下了雪,人走在路上都需要加个小心,车开起来更是刺溜溜打滑,工作队难得能去县城采买生活补给。加之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按点吃饭是常有的事,所以方便面就成了扶贫干部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储备粮。
搬着四箱方便面从村委会走到检查点,还真费了些力气。郭书记喘着气,口罩都不那么服帖了。他整理整理口罩,招呼着值班人员搬到帐篷里。
傍晚时,气温降了下来。工作间隙,值班的老乡用开水冲了一盒泡面。水汽升腾,叉子挑起面条,呼呼地吹两口气,吸溜一下子到了嘴里。腾腾的热气接触到咽喉,止不住地咳嗽了两声。
“别着急,喝口汤!”
这不知道是郭书记多少次来检查点查看情况了。几天来,工作队深入一线和村干部并肩作战,将单位为工作队准备的口罩分发给值班人员;村口检查点人手紧缺时,自觉补台补位;利用单位提供的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对各家各户进行卫生消毒;利用“大喇叭”宣传,向村民普及防护知识……
村里的检查点换完了最后一班岗,郭书记也暂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热热中午剩下的白粥,炒个素菜,便是一餐。
这位身材瘦削的扶贫干部这几年在村里扎下了根,从跑项目要资金谋划产业到访民情听民意化解矛盾,他经历的困难挑战历历在目,但他脚步坚定,无论是扶贫工作还是当前的疫情防控,他和工作队都挺身而出,冲在一线。
如果说阻击疫情是一场战役,那么党员同志们就是冲锋在前的突击队员。
“我向支部请战!”
“我保证,坚决服从命令,勇往直前,任劳任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没有华丽词藻,只有铮铮誓言,有着16年党龄的郑爱龙在请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投身到村防疫工作中去,是这位老党员的使命担当。
入户宣传防疫知识时,郑爱龙看到一位大娘捂着嘴巴,说话躲躲闪闪,便询问情况。
大娘不好意思地指了指口罩:“坏了个口子,怕万一有啥事传染给你们呢!”
郑爱龙二话没说,回家拿了一个仅存的全新的医用口罩送过去。自己则翻箱倒柜找到一只棉线口罩戴起来。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发生后,全村35名党员自觉向乡党委多交纳党费,支持疫情防控阻击战;像郑爱龙一样的在村党员主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去,组建成立了北黄土岭村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排查、宣传、消毒、稳控的任务,真正做到了党旗飘扬在一线。
检查点的帐篷里生起了一堆火。没有人员往来时,值班人员坐在火堆旁边,烤烤手,暖暖脚。两位值班的老哥聊起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虽然是一些朴素的话语,但听起来特别打动人,让人心里豁亮。“当初想也想不到,咱北黄土岭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脱贫攻坚咱们行,现在阻击疫情,咱们也一定能行!”
是啊,低矮的土坯墙、纸糊的木格窗和伸手就能摸到梁的破房子变成了小洋房,贫困发生率历史性地归“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北黄土岭村正朝着最后的胜利迈进。而在阻击疫情的战场上,我们同样无所畏惧!
一个共同的心愿,聚起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人气儿、心气儿——全民抗疫,守护家园,我们一定能赢!
(赵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