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疫情依旧严峻紧迫,但总算传来两条有亮色的消息:一是在疫情风暴中心武汉,仅用10天左右建设完成的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将大大缓解武汉目前的收治压力;二是在河北和湖南,各有3名确诊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痊愈出院,他们是两省首批治愈出院的确诊患者。
人人都在盼望“拐点”——每天的确诊患者再增加得慢一点,死亡和重症病例再少一点,治愈出院的患者再多一点……这“一点”又“一点”变化,才能累积信心,让大家看到希望。
钟南山院士1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判断疫情走向时曾表示:在第三波疫情开始后,国家层面已经采取强力的措施,早发现、早隔离这两条做到了,“有足够的信心防止大暴发或者重新大暴发”。当时,一贯冷静的他谈到驰援武汉、全民抗疫,竟难得一见地情难自已。他说:“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如今,火神山医院神速完工,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死亡病例,就是对他所判断的“过关”作出最好的注解与证明。
这些天,许多人为苦难的沉重而倍感压抑迷惘。虽然有那么多勇敢“逆行”、可歌可泣的白衣天使守护生命,有那么多坚忍承担和无私付出的人,在拼命地为疫魔摧残下的同胞扛住一些压力,解决一些困难。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苦难就是苦难,疫灾就是疫灾,抵御病毒虐害人间的,永远不能仅仅靠爱、靠彼此温暖。应对疫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应急体系,它需要的太多,它挑战的更多——甚至,我们从2003年抗击非典中学到的都不够!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太多问题和太多教训需要被检省、需要被汲取。
在我们感叹“火神山速度”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疫情蔓延,一个中国特大城市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曾怎样地捉襟见肘、应对失措。在我们欣慰于治愈患者不断出院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民健康的屏障还有那么多短板,亟待亡羊补牢。当我们鼓足力量相互支持、共克时艰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今天这场战役中浮现的许多质疑和诘问,例如针对捐助体制的公平问题,资源调配的效率问题,还有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文明素养等诸多问题,不应被匆忙归结于所谓“负面情绪”……这些追问和这些要求,与相信疫情必然出现转机一样,都体现着我们的社会肌体,正努力清除“病毒”,增强自身的“危机免疫力”。
人的身体迎战病毒,需要免疫力。一个有序、有效、有力的社会体系迎战疫情危机,同样需要强大免疫力。因此,我们不仅期待每天多一点好消息,更应关注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是不是正在一点一点累积,一点一点增强?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终将回归正常,但未来安全可期,才是所有人最大的保障。
(本文执笔:燕都融媒体评论员刘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