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
绿色人参畅销红薯项目上马
吕晓勋挂下电话,脸上的喜悦有些情不自禁。春节前夕,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与当地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达成红薯种植项目初步合作意向。刚才对方回电,承诺提供种苗并负责后期以保底价收购。
红薯项目在2020年春夏就要正式启动,这是于营村新一年的头号产业扶贫项目。全村在去年实现脱贫后,除了强化基础设施改善外,接续的产业项目,是实现持续增收不返贫的关键。
2018年8月,吕晓勋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来到于营村挂职扶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北京工作8年之后,突然来到山村里,强烈的落差感让吕晓勋起初“两眼一抹黑”。
无奈,他只能采用“笨办法”:自绘两张标有村民和贫困户位置的简易地图,骑上一辆电动车在村里穿梭认户,5个月跑了700多公里。
贫困村脱贫,产业是关键。秋葵种植是吕晓勋引导村两委班子,靠自力更生建立的产业扶贫项目。尽管秋葵种植效益高,前景好,但从一个文字编辑转向蔬菜种植与销售,吕晓勋坦言,自己遭遇知识经验盲区。
如何突围?挑灯夜战、请教高人、发动群众……在滦平县虎什哈镇的蔬菜大棚里,吕晓勋踩着泥,向农户请教秋葵种植的实用技术;后来他又联系天津的“网红”村干部,了解秋葵项目的实施经历;再后来,他发挥记者特长,联系中科院专家,采访求教秋葵防虫害和产品加工注意事项。
备足功课后,如何让村民信服和参与,并不容易。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吕晓勋更加体悟到,做好基层工作,除了热心、虚心之外,耐心弥足珍贵。
2019年5月,种植园里挂出了鲜嫩的小秋葵,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秋葵表面的一层茸毛闪闪发亮。村民把这称作是增收致富的“绿色人参”。
秋葵的后期销售渠道开辟顺利,网售、农超对接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得第一天就成功发货120斤。但后来,吕晓勋仍在工作日志中总结道,依靠现有的销售渠道,消化能力有限,不适合进一步扩大经营。因而这一次,红薯项目在前期规划中,他就抓紧与农业公司商定,由公司负责后期收购,依托其成熟的产业链,免去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转眼间,驻村工作已经一年半,距离2020年8月挂职结束,已进入倒计时。
这两年,吕晓勋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在大力引入资金和项目的同时,也在试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体系。“只有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让村子长期稳定、充满活力地运转,村子才能不断强起来、富起来。”吕晓勋说,“这个村,要一直幸福下去!”
赶在春节放假前,对接完产业项目的细节后,吕晓勋从县城叫了一辆车,搭车到村头。他提着一个简易的工作袋,踩雪地,径直向村部走去。
于营村档案
于营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东北部,潮河岗子川上游。受种种因素制约,于营村此前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2014年,900人左右的村子,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3户297人,贫困发生率36.11%,是平坊乡贫困村之一。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春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于营村,探访脱贫攻坚以来,这座小村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