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皮家琪 许丹丹
6月13日,黄骅港码头。海风劲吹,裹挟着海浪呼啸着向岸边冲来。
在距离港口50公里外,总投资1000亿元的恒大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加紧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昔日的苦海沿边、盐碱荒滩已难觅踪迹,沿海强区、壮美港城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黄新欧”国际班列和东南亚国际直航航线开通运行,黄骅港“牵手”德国杜伊斯堡港、荷兰鹿特丹港共谋发展,综合保税区启动申报、达到封关条件……在开放发展的征程上,沧州渤海新区步伐矫健。
从“有海无港”到“依海而兴”
渤海新区北依京津,南接齐鲁,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有海无港,未能聚集起现代化的产业和现代化城市,只能“捕鱼晒盐”。
2002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建成通航,一举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为沿海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特别是随着2007年沧州渤海新区挂牌成立、2010年黄骅港综合港区开航运营,发展优势向这里集中,产业项目向这里聚集,沉寂多年的“苦海沿边”春潮涌动。
黄骅港吞吐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17年达到2.7亿吨。如今,黄骅港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成为环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长性的深水枢纽大港和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渤海新区因势利导,依靠黄骅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加快集装箱、液体化工、原油、矿石等专业码头群建设的同时,密切与冀中南、晋中南等腹地经济互动,将港口业务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延伸拓展,进一步扩大了港口辐射带动能力。
在港口带动下,渤海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7.4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2亿元,同比增长5.5%;全部财政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89.8%。
大项目大产业推动跨越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强区基本上都以实现产业聚集、企业振兴为路径。
随着黄骅港功能日益完备,港口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国内外大企业纷纷到渤海新区投资兴业。目前,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00多家国内500强项目,以及美国AP、美国嘉吉、法液空、韩国世原等40多家外资企业集聚渤海新区。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初步确立。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渤海新区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北汽华北(黄骅)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天津⋅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落地生根。截至目前,渤海新区承接京津项目1086个。
项目建设已成“燎原”之势。总投资逾400亿元的港口码头群、总投资166亿元的鑫海炼化一体化等“大块头”项目,成为渤海新区的“顶梁柱”;神华机车修造基地、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等富含科技元素的高品质项目,成为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
现在的渤海新区,几乎每天都有项目洽谈,每周都有项目签约,每月都有项目开工。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机遇,渤海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热潮方兴未艾,成果愈加丰硕。
统筹协调行稳致远
崛起的港口,兴盛的产业,必然呼唤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拔地而起。
在渤海新区黄骅新城,总投资26亿元、全长39公里的“三横两纵”道路,使黄骅城区与中捷城区连为一体。短短几年间,博海公园、世博欢乐园等相继建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高校接连入驻,既为城市发展带来人气,又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渤海新区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曾经仅用时108天,就依法拆除违建9436处,近300万平方米,并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冲突、零钉子户”;曾经仅用时100天,就完成97家单位165栋建筑的亮化工作,使夜晚的渤海新区更加迷人。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建设风生水起,已形成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新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同时,近200个技改项目加速实施,其中可有效补链、拓链项目75个,实现物料、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循环项目115个。
尤为重要的是,渤海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规划引领、制造业、集约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较多排放指标的项目、不符合发展规划的项目、不符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符合集约发展的项目、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类的项目坚决不上。
进入新时代,渤海新区致力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勠力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环渤海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河北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示范区,新区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