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仅在邢台住了两天的离休干部左宝珍,就急匆匆返回巨鹿县城老家。左宝珍这次去邢台是和儿子左建水商量,最后一次为即将出版的传承好家风影集定稿,以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
夙愿
今年88岁的左宝珍,出生在巨鹿县东旧城村一个革命家庭里,他从小就受到爱国、勤俭、和睦、感恩等良好家风的影响,也为他承上启下、传承好家风奠定了基础。他多次拿出珍藏的宝贵照片,详细地给晚辈们讲。“抗战时期我的爷爷左祥考,不畏艰险掩护县区抗日领导干部,被誉为‘爱国老人’。父亲左秀坤是抗日区委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抗战救国,因积劳成疾39岁去世。大伯父、大伯母、母亲、姑姑全家人都是抗日救国的勇士。我7岁那年就参加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
左宝珍近几年为晚辈传承好家风的事迹,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一些领导和老同志建议,“您业余爱好摄影十几年,保存了那么多照片,搞成一本影集,配上文字,传承家风的效果会更好。”老左嘴上说行,心里却有点嘀咕。看着老左犹豫不决的样子,大家鼓励说:“你投资建爱华翰苑碑林,又花三十万元建爱华传薪苑,都是为了教育下一代。出影集也是为了传承好家风,别的啥也不用考虑。”老左听了,便拿定主意出一本影集。听说左宝珍要出一本传承好家风的影集,很多老同志都替他高兴,老左多年来一直关心下一代成长,他出本传家风的影集,老同志们都表示愿意全力以赴出力帮忙。
淘金
“我拍的照片,图像不好的当场撕碎,满意的就保存好。要再从满意的3000多张照片中,挑选出200多张来,真是挺难选。”这是半年多来左宝珍回忆整理影集的亲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3000多张照片,分别保存在十八九个相册里,从头到尾翻一遍,就得用多半天时间。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再按时期分开,加注小标题,然后通篇成书。左宝珍说整理影集半年多来,感觉可忙哩,影集三番五次地修改。他自己定的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点按时入睡,却常常做不到。孩子们知道他是个干事认真的人,从早一直忙到晚,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尽力从生活上照顾好他。可是,年近九十高龄的左宝珍为了传好家风,就像一头不知道劳累的老黄牛,一直拉着车往前走。
翻开基本成型的影集《岁月留痕》,看到选用不同时期的照片有200多张。分成五部分,共110页。有老左介绍爷爷的照片,有姑姑的彩色照片,是姑姑在昆明染过色的,老照片已保存了70多年。1963年发洪水,家里的表砖房塌了。当时,左宝珍在柴城村工作组。洪水过后回家一看,玻璃板下压着照片的桌子放在院里,照片一点儿也没受到影响。左宝珍自信地说:“请老领导、老同志,从头到尾再细审一遍,叫资深的摄影师给整理好,然后送到邢台印刷厂印刷。”
传承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没必要再为儿女们操心。可是,大部分人对老左传承好家风的做法打心眼里赞成。老左认为,爷爷、父亲的好家风,靠他承上启下,传给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现在的晚辈根本不知道老前辈的好家风,如果我不在世了,老前辈留下的爱国、勤俭、和睦、感恩的好家风就失传了。
左宝珍在影集《岁月留痕》第一部分安排的是先辈风范,介绍爷爷、大伯父、大伯母、父亲、母亲参加抗日救亡的好家风。第二部分春秋留影,记录了左宝珍忠诚党的事业,干工作43年获得的所有荣誉。桑榆暮影是第三部分,展示了老左离休后培育花圃、创建碑林、庭院传薪,抢救上百件文物古石刻的场景。第四部分是观览盛境,左宝珍在西柏坡、天安门、圆明园、曲阜、岳飞庙等旅游景点,了解祖国悠久历史,接受爱国教育时的图片。第五部分是老左拥有一个四代64口人的幸福大家庭。其中12名共产党员,12名大学生,3个研究生。影集出书后,好家风怎么传承?老左计划他和弟弟、妹妹的晚辈们人手一册,为晚辈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还有四件珍藏的‘宝贝’往下传。”左宝珍深思了一会儿说。“一个是爷爷在抗日时期使用的煤油灯,夜间护送过抗日干部和战士。第二个是我当儿童团时,放哨使用过的一把钢刀。第三件是老母亲在80岁时,从裁衣服扔的下脚料里,挑了460块碎布,亲手缝的一条小棉被,嘱咐我午休时盖在身上,别着了凉。最后是上级发给的荣誉证书与奖品。”
说起自己的幸福大家庭来,左宝珍脸上挂满了微笑,他说这个大家庭里谁与谁都是真心相待,互相关心,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