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青 张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所谓生态优先,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具体包含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基本原则。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生态规律优先于经济社会规律;从资本结构的角度讲,在构成当代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之中,生态资本同样具有基础性、前提性地位,关键生态资本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资本非减性前提下实现各类资本总量的保值增值;从当代经济活动的效益结构角度判断,在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基本效益之间,生态效益已经成为优先选项。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为遵循。“两山论”包含三个由浅到深的命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命题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在某些特定时空情境下,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把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是更高的境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福祉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有了更强烈的需要。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生态需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摆脱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大量的无效供给,使我国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绿色转型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率放缓,为节能减排创造了宽松有利的条件。我国目前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迫切要求实现从依靠人口、资本等传统要素发展向绿色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摆脱经济衰退掀起了“全球绿色新政”浪潮。在绿色发展浪潮面前,越早采取行动就越有可能抢占制高点。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资源制约,变被动治理为主动转型,借助不断扩大的绿色内需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并在新崛起的绿色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必然选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引更多外来生产要素,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目前,我省已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提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颜值”,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建设京津冀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实现绿色发展,对于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环首都贫困带要加快脱贫步伐,凭借稀缺优质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是有效路径。
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最全面的变革,它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以及治理机制等全方位的改变。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注重制度体系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一是完善科学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力。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考核评价、奖惩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中央已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我省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定位,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市、县(区),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客观公正、依规有序地开展,真正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有弹性的环境激励与监管体制。在加大环保督察、落实环保立法和执法的同时,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的绿色化,构建面向市场主体的绿色发展机制。比如,利用好即将开征的环境税,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在水生态治理、垃圾处理、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等领域推行PPP运行模式,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政府绿色采购、绿色金融体系等,探索让环境投资从财政负担变为促进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道路。
三是重视公民参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各方协力、共同参与。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营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生态保护领域成为参与式治理的模范领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开展低碳绿色社区创建、“环保达人”评选等活动,培养公民在垃圾分类、水电节约、雨水收集利用、绿色出行等方面的良好习惯。鼓励公民个人和环保NGO组织主动合法有序地参与到环保监督与环保维权行动中,提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