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人物志
刘军夫妇:望火楼上守平安
在刘军、齐淑艳夫妇眼里,“望海楼”已经是他们的家。记者 贾恒 霍艳恩摄
瞭望百万余亩林海,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
而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火楼的瞭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经看了11年。
亮兵台望火楼,是林场最高的望火楼,海拔有1940米。11年来,刘军和齐淑艳夫妇每年春秋两季至少要在这里驻守6个多月,从早到晚瞭望林海。在这个“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的岗位上,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守望着林场的平安,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传承接力护林场
塞罕坝人常说,望火楼是林场的眼睛。
在塞罕坝百万余亩林海中,挺立着9座望火楼,18名瞭望员肩负着百万余亩林场的火情监测。近日,记者来到亮兵台望火楼,感受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的生活喜乐。
“喂,没事!”
向总场汇报防火瞭望情况,齐淑艳的话简短、有力。刘军告诉记者,这三个字,是夫妇俩最大的期盼。他说:“俺俩天天盼着别着火!每天早晨起来,就盼着这一天没有火情。”
刘军、齐艳淑都是“林二代”,一位46岁,另一位47岁。他们本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林场当护林员,11年前接受林场调令,到亮兵台望火楼当瞭望员。
“瞭望员的工作既艰苦又寂寞,你们想过拒绝调动吗?”记者问。
“林场让来,我们就来了。”夫妇俩回答道,淡淡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刘军和齐淑艳的父辈都是第一代造林人。刘军的父亲在1958年上坝,当时林场尚未正式成立。之后,他的父亲不仅参加了林场创建和植树造林工作,还成为第一批望火楼的瞭望员。林场建设需要大量人力,50多年来,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生,无数坝上农民也在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过程中挥洒了自己的辛劳汗水,齐淑艳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
“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把林子看护好,是每个林场人的责任。”刘军说,防火责任大如天,一把火可能会瞬间毁掉几十年的辛劳,所以,接到调令后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就来到了望火楼。
当年的望火楼是一座三层小楼。一楼是夫妇俩生活居住的地方,只有一盘土炕、一个灶台。三楼是瞭望塔,塔顶用铁皮焊成,窗户大多封死,只留下一扇活窗。刘军回忆说,冬天特别冷,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塞罕坝风大,年均六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他们只好把大多数窗户封死,避免形成对流,要不房顶都会被掀掉。
野兽和雷电也常来惊扰这对夫妇。一天晚上,刘军听见窗外有动静,往外一看,一匹狼正瞪着眼睛看他。有很多次,外面雷声阵阵,楼里闪电映射,夫妇俩在土炕上不敢下地。
爱岗敬业勤钻研
森林防火瞭望站点望火楼,是伴着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而设立的。随着林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树木逐年长高,望火楼的瞭望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
刘军说,第一代望火楼只是简易的窝棚,第二代是平房,第三代是三层小楼,第四代已经是五层楼了。
2013年,刘军夫妻俩住进新的望火楼。林场给他们安装了供热锅炉、通了网络、挖了深水井,山顶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望火楼还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化红外监控设备和通信设备。
“不过,机器远远替代不了人工瞭望。”刘军说,尽管高科技大大提高了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的速度,但还离不开人力。扑灭森林火灾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必须早发现早处置。人工瞭望仍是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关键。
夏季防雷火,秋冬春防人为火,发现火情要准确分辨方位,第一时间报告。齐淑艳说,进入重点防火期,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
长时间瞭望火情,加上学习钻研,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火情鉴别的经验。“火情也有真假之分,草燃烧是白烟,树燃烧是黑烟,雾起来发散没‘根’,树草燃烧有‘根’。这些都需要人去判断,所以瞭望员的作用很重要。”刘军认真地说。
“到点了!该瞭望了。”6月25日凌晨,刘军和齐淑艳拿着望远镜一起上楼,登上高16米的瞭望塔露天平台。虽然已是夏天,但山顶的风吹到脸上仍像刀刮一样痛,他们却全神贯注地瞭望着远方的林海。刘军说,登楼瞭望、做好记录、及时报告是瞭望员的职责,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放松。
就这样,夫妻俩严格按照不间断瞭望、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守卫着脚下的森林资源。
不畏寂寞苦作乐
刘军和齐淑艳所在的望火楼,有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望海楼”。
刘军说,这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寓意守望林海,另一层含义是希望“有海,就着不起火来”。齐淑艳却认为,这名字还有更深的意义,是他们夫妻俩甘于寂寞,对生活抱有美好期盼的见证。
近些年,“望海楼”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孤独和寂寞却始终无法改变。守望的日子里,有时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一个外来人,眼里除了树,还是树。实在闷得慌,齐淑艳就出门对着山林喊几嗓子,听听回声。
刚到山上时,儿子刘志刚只有12岁。由于瞭望岗位时刻不能离人,夫妻俩只好把孩子安排在县里上寄宿学校,寒暑假才能见上面。现在,刘志刚也回到林场,做了一名森林防火员。“一家人能在一起,我已经很知足了。”齐淑艳说。
寂寞生活中,刘军在上山的第4年,拿起画笔,如今已画了7年。在“望海楼”的墙上,挂着许多刘军的工笔画作品。有展翅的雄鹰、有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其中,一幅名为《守望》的画作格外引人注意,画上是两只睁着大眼睛、依偎在一起的猫。“我想表达我们夫妻俩相扶相依、苦中作乐、坚守岗位、看护好林子的心情。”
画的最多的,还是眼前这片林海。“春天是葱心绿的颜色,夏天点缀着花,秋天半绿半黄,冬天白雪皑皑。”刘军描述着他眼里的四季林海。
看得多了,这片林海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看得多了,他对这片林海越发热爱。“11年前,‘望海楼’周围的松树只有两米多高,站在二楼就能看到很远,现在小树长成了大树,站在4楼,一些树都会影响视线。在我们眼里,这片林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几天看不到就会想。”刘军说。
刘军夫妇说,常年生活在深山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人都变得有些木了。可眼看着这片林子由小变大,深知它凝聚着塞罕坝人的心血与汗水,不管多苦都要看护好它。
以林海为伴、以“望海楼”为家、以苦为乐,刘军、齐淑艳夫妇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如今,夫妇俩又有了新打算,计划退休后把接力棒交给刚结婚的儿子刘志刚,让儿子成为“望海楼”的接班人。(记者潘文静、马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