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戴绍志)“杂技文化中,很多口口相传的东西逐渐散失,让人心痛。我想将它们捡起来,落在纸上。”吴桥76岁的杨长友老人一心扑在抢救杂技文化遗产上,七年写成《杂技服饰图集》《杂技行话》《吴桥杂技道具图谱》《吴桥杂技乐谱集》四本书,字数达50余万字、手绘1800余幅图。
杨长友说,他曾从事教育、杂技舞台美术和群众文化工作。从吴桥县文化馆退休后,他参与了《吴桥县志》的续编工作。“那时感到杂技方面的书太少了,很多东西是口口相传,懂的人越来越少,很可惜。”杨长友说,他萌生了编写杂技图书的想法。
杨长友是个细心人,早在杂技团工作时,他就开始留心记录杂技服饰和道具等的发展变化。七年间,他走访杂技业内人士,“泡”图书馆,搜集整理的资料塞满了书柜,画的草稿装了一大箱。
“杂技道具和服饰的演变,很有意思。”杨长友说,以前的杂技艺人为省钱省力,用生产、生活用品作道具,不注重服饰。去外地演出时,艺人还会临时向当地群众借物耍弄。杨长友说,如今,杂技道具大到汽车、摩托,小到圈环、弹丸,材质、结构和外观都在不断创新。服饰也从便装、制服、运动服慢慢发展为配合舞台效果的演出服。
记者翻开《吴桥杂技道具图谱》中“飞车走壁”一页,看到老人描绘的飞车笼球,线条细腻、造型逼真。杨长友说,这些道具图是他数次深入杂技团、杂技道具销售部,用相机和速写将实物记录下来,在草稿纸上练好,再誊画到稿纸上的。
目前,这四本书已经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