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侧记
记者龚正龙
6月9日至12日,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廊坊举办。图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廊坊国际会展中心。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至12日,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并同期举办第五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为期四天的展会精彩纷呈、亮点频现,为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观众们献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筵,也为三地非遗工作者、实践者、研究者提供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截止6月11日晚,参展人次已达12万,现场直接销售1000万,订货意向2100万。
精彩展示:217项非遗项目参展,展现京津冀多彩文化
“我现在制作是吉祥娃娃。咱们这一行,要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6月9日,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展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面人郎”第二代传承人郎志丽老奶奶,正小心翼翼地揉面泥、然后塑形。面对围观的众人,老人丝毫不慌乱,揉,捏,揪,挑,压,搓,滚,碾……把各种技法不厌其烦地展现出来,而制做过程更是一丝不苟,细致入微,花纹、头饰、发髻,无不精雕细琢。
老人说,捏面人儿看似轻巧,其实蕴藏着很深的门道,得题材广、技法娴熟,还得静得下心。老人告诉记者,她6岁就跟随父亲捏制糖葫芦、小白兔等小物件,“这一捏就60多年,这辈子我就干这个,把它干好干精细,我就满足啦。”
老人的一番话令围观者无不动容。传统技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来自北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继承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传统,艺一把弓箭要用上百个工具、历经200多道工序,耗时三四个月。来自天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来自河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永清秸秆扎刻,能用高粱秸杆扎刻成的各类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其平衡稳定的物理特性和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
吴桥石影雕、定州缂丝、天津杨柳青年画、风筝魏风筝、津派面塑、北京绢花、通州骨雕……漫步展会现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一项项久经传承的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工艺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海外游客们驻足欣赏。“本届展会精选了京津冀三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7项参展,其中京津两地各25项,河北省167项。就是为了贯彻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工匠文化。”河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表示。
体验传承:把传承融入展会,用体验带动关注
尽管很多非遗项目已为人所熟知,但无疑,非遗保护传承依然是个重大课题。京津冀的许多非遗项目,大都是在家族成员间手把手传承,保护之路颇为坎坷。如何让非遗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承,成了此次主办方关注的焦点。
“小朋友们,来!大家看我的动作,跟着我慢慢做……”展会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体验区一直观者如云、欢笑声不断,成了本届展会最受欢迎的亮点。在这一板块中,天津毛猴市级非遗传承人任金生“教你做毛猴”的传习互动体验内容深受小朋友喜爱。记者了解到,“毛猴”是天津独有的民间艺术,它是用“辛夷”(即玉兰花干燥后的花蕾)做猴身,“蝉蜕”做猴头和四肢,粘合后拟人化地以猴的肢体语言制作出的手工艺品。“我没什么门第观念,只要大家爱学,我就传授。尤其是小朋友们,我愿意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好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手里断送了。”任金生动情地说。
本届展会上,主办方遴选京津冀三地具有可操作性、制作性及互动性、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如固安戏曲脸谱、无极剪纸、安次区第什里风筝……让观众现场参与、亲手体验制作过程。通过现场互动,展示出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令无数观众触摸体验手工制品的情感温度,深刻领悟非遗文化。
不仅如此,在其他展区,非遗传传承人们也自发地融入互动,不吝将技巧逐一展现,甚至亲手教观众制作。“我是草编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把草编工艺传承下去是我应尽的义务。”展会期间,一位正在传授观众编制技艺的女性格外引人关注。其质朴认真的神态,手把手传授的耐心,让在场者非常感动。这位女性就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名草编技艺传承人王群英。“尽管草编销路很好,但我觉得目前更重要的是把技艺传下去。我来参展的目的,就是传播草编文化,让更多观众能亲身体验草编技艺。”王群英说。
创新发展:融入现代元素,科技引领创新
现代社会和非遗并不对立,但非遗要发展的更好,无疑需要创新思维、创新表现形式,乃至创新技艺。本届展会上,让非遗项目融入现代元素衍生更多文创产品,用科技引领体验非遗文化,成为一大亮点。
“啊,原来在屏幕上也可以做剪纸!”6月10日,在京津冀文化创意科技展内,由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遗产数字研究所开发的剪纸教学数字项目吸引了无数观众。记者了解到,该数字研究所是一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专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保护、弘扬的研发与实践。该文化数字化研究所所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王晓芬教授介绍,目前观众正在体验的这个项目,就是把剪纸艺术通过数字化予以形象动态的处理,观众坐在屏幕前晃动鼠标,即可一步步制作出精美的剪纸来。
在该板块,河北民间故事VR项目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许多观众带上体感装备后,均惊呼实现了“穿越”,有的去到了避暑山庄,有的去了古代的邯郸。该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数字化技术令河北民间故事变得栩栩如生,观众们只需带上体感装备即可实现“穿越”,融入故事情境中去体验,“其实不仅仅是河北民间故事,任何非遗项目均可实现数字化,只是根据技艺的不同,实现数字化的难度有高低而已。”
非遗与科技的结合,令人对非遗兴趣大增,更对非遗的未来增添了信心。本届展会上,不仅京津冀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对研发的文创产品,进行了充分展示活动,而且很多非遗项目利用LED、音频、触摸屏一体机、手机微信互动等,展示和点播三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展现京津冀三地各具特色又关联互通的民俗风情和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把科技融入非遗项目,用科技引领体验非遗,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相信,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意识的逐渐增强,通过大力扶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非遗一定会通过融入现代生活而获得新生。”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杜云生表示。
对此,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指出,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深化文化生态主题实践,引领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