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变得风景怡人。
文/图 本报记者 丛俊儒
坐火车从石家庄到我老家沧州南皮县,自泊头站下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路线。对于这个地方,若倒退二三十年,中国大部分的家庭应该都不会陌生。那个印有“泊头”字样的火柴,引燃了千家万户的烛光。灯下奶奶的针线、父亲的旱烟,一代人的关于家的概念,打上时代的烙印。
你所知道的是关于泊头生产的火柴,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城,穿城而过的一条河,一条历史长河,在新的时代中,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滋润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儿时对这条河印象不大好
记得高中历史课有一个篇章讲解京杭大运河。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同时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泊头的兴盛,就与运河有很大关系。翻开当地历史,此处始建于东汉,初兴于隋唐,因运河漕运兴起而得名。河两岸人在此聚集谋生,行船、搬运、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伴随着码头的繁华,得以温饱。
65岁的张健声是此地的老住户,他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河中还经常见到行船,船中的货物如果去往上游,必须要动用人力,依靠拉纤让船在水中逆行,苍凉的号子一声传一声,成为他小时候的回忆。
而我对于运河的记忆,同样也是来自于幼时。那时父母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泊头玩耍。每当路过一处宽阔的桥时,父亲总是很特意地指点我说:“嗨,这是运河。”运河留给我的印象,是河道干涸,两岸旧房子居多,环境比较差,垃圾污水随处可见。
在上中学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泊头,更没有机会看过一眼运河,它在这个城的具体位置,也早已模糊。我对它的印象,仅是停留在偶尔翻看到的文字中。
现在这条河让人很惊艳
2017年1月26日,我与妻子在她泊头娘家走亲,我提出想去运河看看的愿望。当时,我们正在亲戚家新居的楼上。妻子笑了笑指了指楼下说:“你往下看。”我透过阳台远眺,一条宽敞的河道蜿蜒曲折,河水充盈,当时夕阳映衬在水中,让河面上泛出一片柔和之光。
我赶快下楼,近距离才看清整个面貌,只见运河两岸,高楼林立,一排排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河道边上,杨柳低垂。此时的运河风景,如江南,有一幅婉约,本质却是北国,依旧一幅雄浑。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碰到了同在桥边散步的张健声老人。此时他已经退休,每天除了在家看书种花,就是喜欢在河岸边健身散步。他告诉我,南水北调工程,让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15岁的陈赞圣是我的外甥。新一代人是这个小城的将来。他告诉我,火柴代表着这里过去的辉煌,将来运河会成为这里代表生态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