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梆子《李保国》总编剧孙德民:走进他灵魂居住的地方

2017-01-20 10:24: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李保国》剧照

《李保国》剧照

燕赵都市报记者 陈彦慧/文 记者 赵海江/图

一部接地气的好剧,其实与它是不是主旋律无关。大型原创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的隆重上演,不仅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更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观后内心无比震撼。19日,燕赵都市报记者特地采访了该剧的总编剧、我省著名剧作家孙德民,请他详谈了一部经典好剧的诞生过程。

燕赵都市报:去年4月10日,李保国刚刚去世,这样一部经典好剧这么快就与观众见面,做了怎样的准备?

孙德民:2016年5月,省委宣传部决定将李保国的事迹搬上舞台,我们就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生活的走访,凡是他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他身边的亲人、爱人、他的学生……我们采访了几十个人,开了无数次座谈会,来贴近他,感悟他。

燕赵都市报:李保国精神、事迹大家都已经熟知,通过深入的实际采访,你所塑造的李保国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德民:他是一个用知识、科学、生命进行精准扶贫的人。他有三个家:农村、农大、汽车,车上什么都有——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所传递的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值得所有的人学习,也在当代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

燕赵都市报:相对而言,李保国的精神、事迹都比较好传颂,但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爱看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

孙德民:艺术需要人文关怀,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李保国变成舞台上的李保国,就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在把人物品质、事迹当成线索后,再重新深入生活,发现戏剧的种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灵魂居住的地方,挖掘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燕赵都市报:那这部剧抓住了他的哪些特点进行表现?

孙德民:我们把握他三个特点,一是他是一个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教授,用知识与科学帮农民改变命运;二是他与农民的感情,他舍不得农民受穷,35年扎跟农村,他理解农民懂农民;三是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感人至深。

燕赵都市报:戏剧需要矛盾与冲突,这部剧选取了他的哪些生活、工作片段进行集中展现?

孙德民:戏剧当然是需要矛盾冲突的,我们选取了他真实而有张力的生活、工作片段进行展现,比如他告诉别人“知识改变命运”,自己的儿子却因为忙而疏于管理,没考上大学;为了农民不受损失,他不要命从病床上爬起带领农民生火摇树驱走倒春寒;他说太行山有多长,他的论文写多长,太行山有多宽,他的论文写多宽……

燕赵都市报:为什么采用河北梆子而不是其他剧种作为表现载体?

孙德民:李保国无私、坦荡的楷模情怀、他热爱农民努力帮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望以及他牺牲在工作岗位的感人事迹,与河北梆子高亢、悲壮的风格特别相近,所以用梆子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李保国英雄事迹是非常贴切的。另外,我们河北是梆子大码头,有非常出色的梆子演员,许荷英是“二度梅”,邱瑞德也是梅花奖获得者,他们的出色表演加上导演、舞美等大家的付出,为这个剧也增色许多。

燕赵都市报:在创作这样一位当代英雄人物的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悟?

孙德民: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是入党50年的老党员,写他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对照我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得潸然泪下。我觉得在腐败层出不穷的今天,学习李保国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感悟这一人物形象,使之作为舞台上的艺术经典,流传下去。

燕赵都市报:一部好剧诞生不易,这部剧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吗?

孙德民:当然现在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们会遍寻各方意见,精心打磨,争取春节后能到各地市甚至全国进行巡演,以精品艺术感染人、鼓舞人。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