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正文

“布谷”创刊60周年:深耕厚植六十年 万壑千山响杜鹃

2017-01-06 08:45: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徐光耀先生题词:布谷布谷育人无数,老当益壮厚德载物。

蒋子龙先生题词: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韩羽先生题词:或则探骊觅珠,或则班门弄斧。一日不见惘然若失;其情可笑其心良苦。忽焉六十年也,布谷布谷。

□河北日报记者 刘萍 张晓华

繁荣文学创作,坚持兼容并蓄,引领社会风尚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全国报纸纷纷推出文学副刊,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

1957年1月5日,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决定推出自己的文学副刊,经过多方考虑和征集,将其命名为“布谷”,取“催人耕种,期盼丰收”之意。让谁来题写“布谷”这个刊头呢?时任《河北日报》文教部主任的刘政初,得知中国作协要到张家口怀来县举办农民诗歌研讨会,届时郭沫若先生莅临,就想请郭老题写。“那次诗歌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刘政初请郭老为‘布谷’题写了三个刊头,现在用的就是其中之一。”今年93岁的“布谷”老编辑赵辉林对此记忆犹新。“新创刊的‘布谷’在繁荣发展河北文艺,团结中青年作者,培养作家等方面功不可没。”

“布谷”初创时期,秉承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办刊理念。多种文学体裁得以尽情展现,多方作者得以崭露头角,河北文艺界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在京津冀文坛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知名作家开始投书“布谷”,一大批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形成了巨大的文学磁场。梁斌的小说《红旗谱》、田间的长诗《赶车传》、徐光耀的小说《龙湾端楼》、陈冲的小说《青春常在》、刘章的诗歌《天不低头不罢休》等作品,纷纷在“布谷”刊发。

与此同时,“布谷”还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办刊理念。1957年6月22日,创刊不到半年,就刊发了《读者的愿望》一文,探讨如何避免党报副刊作品单调、涵盖范围不广、品种不多、文章太长等问题。“布谷”编辑们经过讨论,根据报纸副刊相异于文学刊物的特点,积极倡导创作“以短为妙”,版面也向刊发短篇文章倾斜,以满足读者需求。这一举措,也推动河北文学界涌现出一批短篇小说精品,有力引导了短篇写作的潮流。后来,《河北日报》还曾设置“布谷”短篇小说奖,以示鼓励。在这股新风的影响下,河北短篇小说创作风起云涌,成为河北文坛的新风尚,布谷文学副刊刊发了对贾大山和铁凝等作家的小说的评论,引领河北小说创作的方向。此外,“布谷”刊发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发现并培养出一批诗人和散文作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布谷”文学副刊的主要特色。当时,河北文学界反映农村建设的作品较多,多体现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农村新风尚。“布谷”用文学作品引领这股社会新风。我省知名诗人刘小放在回忆自己文学道路与“布谷”的关联时表示:感恩至今,终生难忘。“记得我的第一首诗在‘布谷’发表后,报纸在胸前揣了三天,激动和兴奋之情无以言表。”那种对文学理想的向往,对文学创作的敬重,反映了当时千千万万文学爱好者的心声。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广大作家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群众,“布谷”上刊发的作品,吹送着一股股清新之风,积极倡导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发现人才,培养作家,激发文化自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布谷”文学副刊在发现文学人才、培养作家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尤其是在“文革”过后和改革开放初期,在对河北作家队伍的重建,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对河北文化自信的唤醒和提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78年11月5日,“文革”期间一度停刊的“布谷”又重新鸣唱了。“从今天起,本报恢复《布谷》副刊……我们希望《布谷》在新长征路上,展翅翱翔,放声歌唱。”这一段编者的话,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万千。催人耕种的“布谷鸟”再次发声了,河北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意识开始渐渐复苏。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从春播的欣喜到夏耕的艰辛,“布谷人”始终没有停息前进的步伐。

复刊后的“布谷人”在欣慰之余,开始了对河北文学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一封封地翻来信,一篇篇地选来稿,再一封一封地回信件,与作者沟通、修改,再沟通、再修改……”曾任河北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的韩晓春回忆说,自己在“布谷”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文学新苗,要把他们引导到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来,要重建作家队伍、找回作者队伍、壮大读者队伍,为河北文艺接续文脉。

这一时期,“布谷”头条开设了“在新长征道路上”专栏,关注现实,对时代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录和讴歌。河北日报文艺部与省文联共同组织记者、编辑穿行在京津冀之间,访问了一大批老作家、老作者,并刊发作家专访、通讯,开辟文艺评论阵地,推介作家作品,着手重建作者队伍。梁斌、田间、徐光耀、杨润身、从维熙、尧山壁、张峻、陈冲、阎涛等一批老作家,开始再次投入笔耕,把优秀的作品寄发给“布谷”。此外,编辑们也从大量的自由来稿中精心筛选,发现并培育了一批文学新人:写小说的何申、谈歌、关仁山等;写散文的韩羽、郭秋良等;写诗歌的张学梦、郁葱、徐国强等;写杂文的储瑞耕、陈鲁民等;写报告文学的梅洁、王立新、李春雷等;写评论的冯健男、陈超等。此外,还着力培养“保定作家群”“承德作家群”以及“唐山作家群”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作家群体”。

除通过刊发作品培养新人外,“布谷”文学副刊还不断邀请知名作家指引新人走好文学之路,梁斌在评论《新春致读者》中,指导文学青年写作,要多读书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要常练笔从创作实践中锻炼出来,要多体验生活,敢于在时代生活的海洋中游泳。陈冲在《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里介绍写作经验时称:青年作家步子要迈大一些,要立志于跨向更高一级台阶。

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京召开,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文艺界的“春天”来临了!

在这一时期,“布谷”发表刘绍棠评论《文学作品民族化问题漫谈》,讨论文学作品民族化的问题,提出要民族化,就是要建立乡土文学,要表现出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提升文化自信。20世纪80年代刊发的韩映山的《淑花》等保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保定特色,清新优美;承德作家群对山庄文化的书写,形成了鲜明风格;唐山作家群对唐山大地震的观照,视角独特。正如梁斌在“布谷”上发表的《我与画》一文中所说:“我的作品,无论文学的还是绘画的,都源于家乡给我的乳汁的营养。”

此外,出访日本等地回国的韩羽和梁斌纷纷撰写文章,铁凝的《这个世界没有秘密》及《我在美国》系列随笔,陆续在“布谷”上发表,探讨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呼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才是最有文化自信的。

“布谷”文学副刊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对民族特色的继承,无疑提振了河北作家的文化自信,并用作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具有中国气派、河北特色的作品推介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为人民歌唱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讴歌人民,是“布谷”文学副刊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优良传统。

1991年1月24日,铁凝的散文《梦想野三坡》在“布谷”头条刊发,文章以作者亲历亲闻的野三坡开发前后的喜人变化为主线,深情描绘了野三坡美丽的景物、淳朴的民风,赞美了野三坡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佳作。作为当代著名作家,铁凝始终以扎实的创作态度,真诚地向生活学习,在现实主义创作的沃野上辛勤耕耘,履行着一个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光荣职责。其散文随笔作品《空中朋友》《南王庄也有个红白理事会》等相继在“布谷”刊发,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由河北文坛“三驾马车”引领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也在“布谷”文学副刊有所显现。以何申、谈歌、关仁山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作家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大地,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土生土长于渤海湾乡村的关仁山,对这片土地一直抱有深厚的感情。1989年11月30日,关仁山与李晓英合作的报告文学《煤河畔升起一颗新星》在“布谷”头条位置刊发,其后又陆续发表了报告文学《地火》和《超负荷的“太阳神”》。从丰南水泥厂到开平刘庄煤矿,再到唐山合成化学厂,关仁山手中的笔始终未离开故乡那片热土,未离开改革开放大潮中求实创新的故乡人。

何申长期生活在农村,后来又成为一名基层干部。由于工作原因,他走遍了承德的200多个乡镇,对乡镇工作以及基层的生活了如指掌。1984年,他在“布谷”相继发表小说《春水岭的新闻》《晚霞染红青杏沟》,均取材于自己在滦平、兴隆开会时亲历亲闻的故事。对此,何申感慨道:这样鲜活的故事,是编也编不出来的。此后,他在刊发于“布谷”的评论《生活、情感与小说》中,也曾提到过这两次创作经历,他说:“只有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生活是创作源泉以及走向火热生活的真实含意。”

谈歌曾在工矿企业工作,对工友们的思想、情感、愿望及生存状况感同身受。基于此,1981年,他创作了小说《总工程师和卖大碗茶的儿子》发表在“布谷”上。1989年,他在“布谷”发表纪实文学作品《头上是天空》,其中的故事也源于他曾经的地质工作经历,读来令人动容。

除了刊发作家们由生活中凝聚而来的文学作品,热情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之外,“布谷”的栏目设置也密切关注文坛现实,追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最新态势,推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健康发展。如“文坛笔会”采取主持人与嘉宾笔谈形式,每期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深入阐释。1998年12月14日,“布谷”以《河北小说创作二十年》为题,邀请铁凝、陈冲、何申等作家,回眸新时期以来20年间我省小说的创作态势并作出评价,深入探讨我们的小说离经典还有多远,我们在创作中到底缺少些什么。文章刊发后,在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大众文化”面面谈》《四大名著改编,我们怎么看》《女性写作的私人化倾向》《文学经典的现实意义》等话题也切中文艺界热点,受到业界和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新时期以来,“布谷”文学副刊以走转改的形式先后派出文化记者小分队深入基层采访,推出了“走长城”“寻访燕赵古镇”“寻访燕赵民间文化之旅”等一大批纪行式报道,挖掘河北境内长城、古村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华北平原、冀东大地和长城沿线等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推出精品,打造品牌,与时代同行

对于一个历经数十载风雨征程的文学副刊品牌来说,如何创新发展,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是新一代“布谷”人始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999年11月5日,为适应新时期特点,满足读者需求,由“布谷”文学副刊演变发展而来的“文化周刊”在《河北日报》应运而生。“名家”“美文”“直笔春秋”“世说新语”及“文化瞭望”“艺海观潮”“文艺评论”“读书”等专栏、专版的设置,为进一步提升党报副刊的丰富性和阅读品位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品牌栏目,擦亮了“布谷”这块金字招牌。

本世纪初期,河北文坛“60年代作家群”的崛起以其卓有成效的写作,点燃了我省文学界的希望之灯。李春雷作为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文化周刊”刊发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国作协迅速组织了由17名作家和诗人组成的“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于5月19日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李春雷作为采访团成员之一,实地采访创作了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并于6月20日在《河北日报》“文化周刊”首发,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被公认为当代抗震文学的佳作。2011年,这篇作品获得首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一等奖。此后,李春雷在文化周刊陆续刊发了《玉树震区日记》《永远的紫荆关》《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摇篮》《赶考》《大山教授》等一批感人至深,同时又弥漫着浓郁文学芬芳的佳作,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肯定。李春雷也逐渐成为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持续推出精品佳作的同时,“文化周刊”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广邀全国名家推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栏。如2015年9月以来,年愈八旬的著名画家韩羽先生在“布谷”版开设“韩羽读画”专栏,以一段小文解读一幅小画,画作多是齐白石、丰子恺、石涛、陈逸飞甚至梵高等中外名家作品,文章则直抒胸臆,读来意趣盎然。再如,最近两年在“布谷”版头条位置开设名家专栏,先后邀请肖复兴、张炜、李国文等著名作家主持该栏目,《城市花园》《天池浪漫曲》《现实与浪漫》《与乡野密切交融》《书印记趣》《捡叶者言》……一篇篇名家名作汩汩而出,不仅增强了“布谷”的文学品位,也极大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砥砺前行中,“布谷”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举办了“和谐燕赵”“家”“美丽河北我的家乡”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征集刊发了一大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散文作品,充分发挥了党报副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燕赵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虎山封矿人》《父亲的车站》《月色大洼》《凤山胡同》……天南海北的燕赵赤子,通过生动、真挚的语言,丰富、感人的故事,淳朴、善良的情怀,为读者讲述着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描绘着一个个美丽的瞬间,记录着一段段珍贵的记忆,抒发着燕赵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60年来,“布谷”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人,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人,以崇高的审美品位感染人,极大丰富了河北人民的文化生活,培养和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了河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