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河北科教文卫

【美丽河北】拜谒涞源祭英魂

2016-11-11 08:24: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白求恩

王二小

正在抢救伤员的白求恩

    □刘家科

    每次到涞源,都被几处抗日战争遗迹所吸引,宁肯不看绝美的自然景观,也要去拜谒英雄的抗日先烈。

    一

    在涞源,面对白求恩的塑像,回忆咀嚼着白求恩的遗嘱,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在抗日战争中,白求恩无私奉献了他的聪明才智、他的医术仁德乃至他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为,被誉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白求恩才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之将死,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

    这恐怕是难以历数和概括的极为纷乱复杂的情状吧。

    有的会恐惧,惧怕那即将来临的黑暗无边、险恶难测的冥界;有的会懊悔,懊悔一生的失误和过错,懊悔自己的碌碌无为;有的会庆幸,庆幸自己一生的好运,多多的收获;有的会悲戚,悲其枉来一世,得到的只有苦难,没有任何享乐和荣耀;有的则是释然,面对死亡,终于看透了一切,所有心结都得到消解……而白求恩临终之际,却沉浸在幸福之中。

    白求恩的一生得到了哪些幸福?

    他的童年幸福吗?白求恩的童年是冒险、探知的童年。6岁那年他一人跑到离家很远的多伦多城游玩,因迷路被警察送回家;7岁时他效仿从医的爷爷,偷偷把母亲买回家的牛腿煮烂,抽出牛骨作标本;10岁的他独自一人偷渡海湾,在海浪将要把他吞没之时,幸亏父亲赶来救了他;还有,他为了捉一只美丽的蝴蝶,竟一口气从山下追到山顶……

    他的青年幸福吗?白求恩的青春岁月是暴戾、彷徨的。白求恩的婚姻是不幸的。他疯狂地追求与自己性格迥异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斯,不顾女方家人的坚决反对而与之结婚;他患肺结核以为自己将死时,又强迫妻子与其离婚;病愈后的1929年,白求恩则哀求弗朗西斯与其复婚;两年后他们的婚姻再次走进死胡同,妻子决绝地离他而去……

    而当白求恩看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后,他自感发现了幸福的源地。随后,他向美国共产党募集了5000美元,购买了一批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白求恩无私奉献了他的聪明才智、他的医术仁德以至他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为,被誉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白求恩才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然而,这种幸福不是一般人能有资格享受的。它需要与之相应的精神境界,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道德情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行为准则和能力。在1939年的涞源雁宿崖战斗中,白求恩要求“救护工作务必靠近前线”。为此,他的手术室就被安置在离火线不到四公里的涞源黄土岭孙家村外的小庙里。这个地方完全在敌人的炮火射程之内。在简易的手术台前,白求恩为110多名伤员做了手术。而手术期间,炮弹就不时地在小庙旁边爆炸,白求恩则像没有听到一样,聚精会神地为每一个伤员手术。为了最有效地挽救伤员,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不要说劳累和辛苦。这种彻底的忘我工作,就是白求恩的幸福。

    为伤员做手术,白求恩小心谨慎,生怕因自己的一点疏忽影响到伤员的救治效果;而对于自己的安全,却可以“粗心大意”。在雁宿崖战斗的抢救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刀尖划破,他没有在意;之后,又为一个颈部患丹毒症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手术时,那个没引起注意的伤口又受到致命感染,使他得了脓毒败血症;1939年11月12日,正是这脓毒败血症,夺去了白求恩宝贵的生命。

    对于这个染症致命的过程,白求恩没有任何懊悔或埋怨,因为这完全是在自己坚持的工作原则和规范下发生的意外;对这种意外,白求恩似乎顺理成章地接受。读一读他的遗嘱,我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白求恩面对死亡的精神状态。

    他嘱咐聂荣臻司令员,给(当时的)加拿大共产党书记蒂姆·布克写信,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也写信给(美国共产党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日本指挥刀和一把中国大砍刀”;“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的款子,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将我永不变更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两个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了”;“骑马的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正操)司令员”;“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他还分条列出给叶部长、游副部长、杜医生、江校长、郎同志、潘同志、董同志、“小鬼”、马夫、沙飞以及摄影队、卫生学校的纪念品。他还嘱咐:“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病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我读着如上遗嘱的文字,被一种巨大的温暖包围着,被一种无可名状的人生之美吹拂着,被一种春雨润物般的人情浸润着——有如此情怀,在死亡面前,还会有什么恐惧、懊悔、悲戚或迷茫?只要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有了生命的美好实践,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白求恩的遗嘱是写给聂荣臻司令的一封信。这封信的末尾,是这样一段话:“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感觉遗憾的就是稍嫌孤闷一点,同时,这里的同志,对我的谈话还嫌不够……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言辞之中,洋溢着满足,洋溢着愉快,洋溢着幸福,洋溢着巨大的同志之爱。

    在涞源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小庙前,面对白求恩的塑像,回忆咀嚼着白求恩的遗嘱,我的灵魂经历了一次爱与幸福的洗礼。

    二

    大爱和大恨应该是成就英雄的两个必备条件,没有大爱,英雄的心胸怎会有那么宽广,那么深邃;没有大恨,英雄的气概怎会有那么巨大,那么具有强烈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农会和八路军让王二小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恨,懂得了革命和抗日的道理;为了这大爱和大恨,二小什么都舍得……

    在王二小的家乡涞源上庄村旁,一位白髯飘飘的老人,正在给一个少年游客讲王二小。为什么一个13岁的少年能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那位小游客向老人请教,老人耐心为少年讲解。我为那聊天式的讲述所动,禁不住驻足旁听。

    王二小是我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但今天听来,很多细节却都在拨动着我的心弦。我大脑的信息库似乎在重新组合一个崭新的少年英雄形象。

    任何英雄都不是天生的,英雄,不可能从天而降;而少年英雄的产生,更会有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我想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灭绝性杀戮催生了童年王二小的国仇家恨,这或许是英雄之路的起步吧……王二小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哥哥和二小一共四口人。他的家穷得没宅子没地,只能住在村外一个残破的奶奶庙里,一家人分别为地主扛活、放牛、做针线。二小非常爱这个家,他愿用生命保护这个家。但由于日本鬼子的侵略,这个家却无法保全。1939年9月的一天,鬼子炮轰了上庄村,爹死于炮弹之下,娘被炮弹炸伤,哥哥被鬼子抓去修炮楼。二小也被抓到炮楼当劳工,母亲最终病饿而死。家没有了,留给王二小的只有仇恨。少年王二小发誓要向鬼子报仇!

    英雄必有英雄的品格,而英雄品格的形成,除了秉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大概是强烈的生存欲和复仇心,它们逼使少年王二小很快具备了英雄必备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吧……王二小给哥哥送饭时,见识了哥哥的勇敢。二小躲在大树后面,见哥哥和八九个青年劳工,每人背一块大石头,低着头、弯着腰,汗水湿透了破烂的衣衫。鬼子见谁走得慢,上去就是一阵皮鞭。一个鬼子朝哥哥肩上狠狠抽了一鞭子,哥哥一个趔趄,大石头掉在地上,鬼子小队长又上来,狠狠抽了哥哥十几鞭,哥哥趴在地上,鬼子又用皮鞋猛踢哥哥的脑袋。只见哥哥突然跃起,搬起那块大石头,砸到鬼子后背上,鬼子立即见了阎王。哥哥像一头被激怒的猛牛,大声呼喊:“乡亲们,咱不给小鬼子干了,赶快跑啊!”哥哥飞快地朝对面的山上跑去,劳工们也跟着哥哥疯狂地逃跑。二小亲眼看见鬼子开枪打死了好几个人。哥哥侥幸逃走了,但哥哥不敢回家,不知流浪到哪里去了……鬼子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两天后,二小也被鬼子抓去修炮楼。二小想,我不能给仇人卖命,更不能让病中的娘失去所有的亲人。他要逃跑,但他不用哥哥的办法,他在瞅机会。监督他们的鬼子,在工地上来回走,走一趟大约七八分钟。天黑后,铁丝网后边的山一片朦胧。二小就趁着天黑和那七八分钟的空当,用一根木棍别开铁丝网,像一条泥鳅一样钻了出去,消失在大山中。可回家一看,娘已病饿而死。邻居大伯提醒他不能久留,要防备鬼子抓“逃兵”,大伯答应帮二小掩埋娘的尸体,并让他赶快逃往二区去找农会和八路军……在漆黑的夜里,二小独自钻山沟,两只狼发现了这个孩子,在后边尾随,欲择机扑上去,填一填饥饿的肚子。二小假装看不见,照常走路。爹曾告诉二小,见了狼不要慌,狼怕石头、怕火光。二小弯腰捡起两块石头,把石头狠劲向一块碰,石头闪着火星,狼果然绕道跑开了。躲过了狼,又来了鬼子。鬼子开着五辆摩托车巡逻。二小赶紧找个山洞躲进去。鬼子过去了,二小接着赶路。从二小家的六区到八路军的二区,有50多公里的山路。二小白天躲在山洞里,夜晚赶路。第二天晚上,二小饿得走不动了,可这穷山恶水的到哪里找吃的东西啊,正愁的时候,他看见远处有一星灯光。于是小心地摸过去,见是一个猎人的家。二小向猎人老爷爷讲了实情,猎人把窝窝头和兔肉拿出来,让二小吃得饱饱的,又让二小在家睡了一觉,到夜晚才让他去赶路。又走了50多公里山路,二小终于在黎明时赶到二区的狼牙口村。在村街上,二小被一块砖头绊倒,昏迷过去。

    我想,大爱和大恨应该是成就英雄的两个必备条件,没有大爱,英雄的心胸怎会有那么宽广,那么深邃;没有大恨,英雄的气概怎会有那么巨大,那么具有强烈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农会和八路军让二小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恨,懂得了革命和抗日的道理;为了这大爱和大恨,二小什么都舍得……狼牙口村农会的高主任发现了昏迷于街头的王二小,他把二小抱回来,让妻子用姜糖水把二小暖醒,二小说清了来龙去脉,高主任和乡亲们收留了他,在狼牙口村,二小重新有了家。这里的家有六七户,他给这几户人家放牛,轮流在几户人家吃饭睡觉,每家每户都把二小当成自己的孩子。吃喝有人惦记,衣服、鞋袜有人准备,有几头牛做他的伙伴,二小享受着久违了的家的温暖。在高主任的帮助下,二小又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二小比谁都积极。住在狼牙口村的八路军骑兵连奉命去下壶关打鬼子,二小出了个主意,带儿童团小伙伴们上山割马草,当骑兵连吴连长正愁马草接应不上的关头,老乡们和儿童团送粮草的队伍来了,帮助骑兵连打了一个大胜仗。鬼子不甘于下壶关的失败,伺机反扑狼牙口村。王二小和儿童团早探得消息,让鬼子扑了个空。穷凶极恶的鬼子从山沟搜出几十个老乡,要他们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在哪儿。老乡们谁也不说话。在鬼子要用机枪扫射乡亲们时,高主任站出来,鬼子小队长抓住高主任的脖领子:“你说,快说吧!不然一刀劈了你!”高主任说,老百姓什么也不知道,鬼子怒了,举起军刀向高主任劈过去。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王二小挺身站出来说:“我知道。”鬼子放开高主任,逼二小领路去找粮,二小把鬼子领进深沟里的一个大山洞,二小像一只兔子在前边连走带蹦,他左拐右拐,在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侧身钻出去,鬼子钻不过去,急得乱开枪。王二小钻出山洞,与高主任会合,带领乡亲们安全转移。

    英雄之所以做出惊人之举,绝不是瞬间的心血来潮;刹那的决断和行为,是大爱与大恨迅速积累所造成的能量,在成熟的时机突然爆发的结果,所以王二小能在关键时刻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抓住复仇的机会,用自己稚嫩的生命成就了英雄的壮举……那是1942年农历九月十六清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狼牙沟外崖的山坡上放牛。忽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狡猾的鬼子从狼牙口村向一个山沟摸进。那山沟里有一个叫范庄旺的村庄,村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万一鬼子进了那条山沟,八路军的同志们和村里的乡亲在劫难逃。二小想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回去报信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怎么办?

    二小忽然想起,吴连长和他的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如果把鬼子引入骑兵连的埋伏圈,让骑兵连打他个措手不及,那不仅救了后方机关和乡亲,而且还给骑兵连送去一块“大肥肉”,不仅能向鬼子讨一笔血债,也向八路军和乡亲们报一次大恩!二小拿定主意,故意向鬼子暴露了自己。其实鬼子并不清楚后方机关的位置,正想找一个带路的呢!他们抓住王二小,用枪逼着他带路。二小装作顺从的样子,把鬼子一步一步带入骑兵连的埋伏圈。石湖旮旯下那条山沟是个死胡同,翻过一块巨石,前面已无路可走。当鬼子警觉之时,王二小迅速向一片灌木丛跑去。鬼子队长赶上去举起洋刀,一刀削去了二小五个手指,第二刀将二小挑起来。他把二小高高举起,狠命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此刻,山头的骑兵连枪炮四起,一袋烟的功夫,就把这股鬼子全部报销了。吴连长把二小抱上战马,飞快赶回村抢救。但因伤势过重,英勇的王二小献出了自己稚嫩的生命。二小用生命换来了八路军的一个歼灭战,且保卫了后方机关和诸多乡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日之歌。方冰和劫夫的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迅速传遍八路军营地,传遍整个抗日战场,成为我方军民奋勇杀敌的号角和战鼓……

    我完全沉浸在涞源老人所讲的故事情节里,我似乎在追随二小的生命足迹,感受着每一个动人的场景……老人已经走了,那少年游客也早已不见踪影,我仍呆呆地站在原地思索……

    多么好的故事啊!多么深刻的精神洗礼啊!多么生动的讲述啊!那位老人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解说员,但他比专业解说员更认真、更郑重其事。他讲得更投入、更生动、更引人入胜。老人大约80来岁,大概与王二小是同一代人吧,他像是这故事的亲历者,讲起来那样从容真切,还有几分自豪。我想那少年也不是一般的游客,他肯定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抗日英雄王二小有过认真的思考,要不然也不会向老人提出那么多的问题。听了那位无名老者的讲述,他是不是懂得了,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那个小小的少年,为什么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