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年来,艺术电影在市场上的惨淡境遇引发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如何为艺术片提供良好的发行、放映渠道,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10月15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第十三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正式启动。9家电影院线渠道方拿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个影厅作为首批加盟影厅放映艺术电影,保证每天至少放映3场艺术电影,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10月24日《中国文化报》)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宣告成立,值得艺术片的拥趸“喜大普奔”,他们终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影院里欣赏到艺术片的独特魅力了。虽然首批艺术片放映厅只有100个,但接下来,该联盟还会在全国征集400个合作艺术影厅,并逐步扩大整体布局,最终实现3000块银幕动态放映艺术电影,让更多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见面,这就破解了艺术片发烧友们“想看却无处看”的难题。不过,这个艺术电影院线联盟,能承担起扭转国产艺术片的困局吗?笔者认为它也只是一个环节罢了,要想拯救整个艺术片市场,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从艺术片本身看,同质化严重,部分艺术片过于“高冷”。比如由30余位华语明星助阵的《黄金时代》,耗资七千万,筹备三年,拍摄又用了三年,但因很多观众不熟悉女主角萧红,而且其表现方式也被批像教学片、文献片,不像大众电影,最终导致“叫好不叫座”。若艺术片“千片一面”,不能换一副面孔,即使有放映的地方,也难以把观众召回到影院。
其次,从电影观众来看,艺术片观众还很小众。在任何一个自由竞争的电影市场,掌握着某种类型电影主导权的,一定是观众。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虽然井喷,但艺术片的受众群体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艺术片的认同度长期较低,观众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即使我们尽可能多地给艺术片一些放映机会,仍可能落得个“有片不看,有厅无人”的尴尬。
另外,再从经营压力看,艺术院线联盟能挺多久,也很成问题。正因艺术片过于“高冷”、受众规模小,在国内院线始终处于弱势,常常只能“一日游”甚至“一场游”。毕竟影院、院线要讲究经营成本,更何况房租、人工等成本目前都在大幅提高。据报道,过去业内也有类似于建立艺术院线的消息,但最后往往都悄无声息。目前北京有三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影院,基本都处于微盈利甚至不盈利的境地。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能够走多远,让人担心。
总之,在商业片最好的年代,我们拿什么拯救艺术片,不能仅靠增多放映场次,还需要电影大环境的培养与支持。换言之,艺术片最终要摆脱困局,除建立艺术电影院线联盟,还要靠艺术片自身进行调整和完善,寻找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点,要坚守艺术追求;也要注重市场营销,在题材与演员选择及后期宣传发行等环节,扩大自身影响;还要靠政策扶持,通过资金补贴鼓励艺术片创作与宣传发行,推动解决艺术片投资难、票房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