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张怀琛)“相比物质资助,贫困留守儿童更需要关心与呵护。”在漫漫助学路上奔波了10年,邢临高速公路冀鲁界收费站站长李义超深有感触。
2006年的一天,刚刚参加工作的李义超手里攥着50元钱,走进内丘县一所小学的大门。尽管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0元,李义超却仍坚持拿出1/4来资助该校一名贫困儿童的学习生活。他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最懂孩子们渴望帮助的心。”
迈出了助学路的第一步,李义超便义无反顾。10年里,他先后资助10余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孩子们从学校寄回的一张张成绩单,成为这个80后小伙儿最美的青春记忆。在他的感染下,身边同事也对这群孩子投以关注的目光。2013年,李义超在站里发起“每月一元捐”,大家你出10元、他掏5元,钱虽不多却聚沙成塔,为更多贫困儿童减轻了求学负担。
回忆初心,李义超坦言只是想“捐钱做点好事”,直到小天浩(化名)的出现,才让他对贫困儿童中更敏感、脆弱的一个群体——贫困留守儿童有了更多关注。
小天浩父亲早逝,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由姥姥抚养长大。因为缺少父母陪伴,他在与同龄人相处中越来越自卑。2013年,李义超接小天浩到站上玩,可这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却只是低头坐在角落里发呆,很久才冷冷冒出一句,“我想上中学、想住校,那样同学们就不知道我‘没有’爸爸妈妈了。”
小天浩的话深深刺痛了李义超的心,“想不到孩子求学的出发点,竟然是为了离开家!”为了走进小天浩的心,从那以后,李义超隔三差五就把他接到站上来,给他讲故事、教他打篮球,既像父亲一样关心他的学习,又如朋友般听他倾吐心事……渐渐地,李义超发现小天浩笑容多了、朋友多了,有时甚至还会对他失约,因为“约了同学周末去骑车”。
小天浩的改变让李义超看到了“爱”的力量。为了暖热更多贫困留守儿童的心,今年7月,他在同事、朋友的支持下成立了“邢台市关爱留守家庭服务协会”,主要内容就是“关爱希望”——不仅在物质上给予资助,更注重时间、心理上的陪伴与呵护。“别小看了说说话、做做游戏,有时候这样的相处,比简单放下几百块钱更能让孩子开心。”李义超说,截至目前,协会注册会员已发展到70多人,累计资助5名贫困留守儿童3000多元,呵护陪伴孩子达上百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