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行动不便的袁静音老人乘坐“天轨”移位系统活动。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 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10月25日上午,位于三河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转了好几家养老院,这儿的条件在北京周边是最好的!这里医疗设施先进,环境好,生活成本也比北京低。”来自北京的王丹文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儿女都移居国外,她和老伴儿便住进这家养护中心,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再无后顾之忧。
王丹文老人所在的养护中心位于三河燕郊燕达国际健康城内。该健康城由燕达医院、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医学院六大板块组成,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今年6月,京津冀三地民政机构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进一步深化三地养老工作发展合作,共同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确定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为试点,推动北京市养老政策外延,吸引京津人士到河北养老。今后,京津冀三地将逐步破解跨区域养老福利和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老人异地看病将可以享受与本地一样的医保待遇。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规划床位近10000张,一期建成8栋楼,共有床位2300张,目前已入住1500余人,其中98%的老人来自北京。这里分为自理区和非自理区。在自理区,养护中心配置了中式、美式、欧式、东南亚式等不同风格的居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老人可以自己做饭、洗衣服等等,还可以到老年大学、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场馆去学习娱乐,和居家养老没有什么分别。而一些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失能老人则居住在非自理区,享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25日一早,养护中心非自理区九号楼二层, 73岁的袁静音老人在护工专员朱秀春的帮助下,坐上“天轨”移位系统沿着轨道从病床到卫生间洗漱。“天轨”是从丹麦引进的一种专业升降移位运送系统,可以用绑带和轨道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活动。“袁静音老人因脑血管病留下后遗症,不能走路。这一层住的都是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一对一的专护。”朱秀春告诉记者。
养护中心的北侧就是燕达医院,一条宽约60米的水系带状公园将“养”与“疗”隔开。“‘医养结合’是养护中心的最大特色!”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崔凯介绍,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紧紧相邻,为入住的老人提供了强大的医疗保障。“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出房间,医生可以上门诊疗。老人若突发重大疾病,护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到燕达医院进行救治,最大程度保障老人的安全。”崔凯说。
作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示范项目”,燕达医院通过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优质医疗资源合作,跨越式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宾客可以享受到同质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就冲这里有医疗保障,我们住着安心!”来自北京的张国珍老人这个月刚刚和老伴一起搬进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因为有同学此前搬来这里反映不错,她们老两口也搬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