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的未来更多元化
新诗发展到现在已近百年,如今处在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也正好赶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期,诗歌作为文学艺术在全方位地抒写这个时代,诗人们整体的生存和创作状态也是比较稳定的,这是进行创作的一个基本保障。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大解说:“相对于旧体诗的广泛流传,新诗在接受和流行程度上比较小众,很多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在用旧体诗。两三岁的孩子都可以背诵古诗,但是新诗很少有人能够背出来,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在人们思维中形成了巨大惯性,二是旧体诗比较短,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押韵,适合于传播、学习,这点是新诗与旧体诗在功能上的差别。我并不觉得先锋诗歌一定要达到大众普及的程度,但是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发展大有益处。在这个自媒体和网络盛行的时代,尝试用各种新鲜的方式创作和表达,并将其传播出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郁葱看来,对于诗歌的现状没必要过于焦虑和失落。“其实诗歌的普及程度比小说要高,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的人比创作小说的人要多得多。事实上,在当下,每个人都是诗歌的阅读者和写作者。我们对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几乎每一个人都写过诗,当然他们写诗可能不是为了发表,而是即兴地表达某种情绪或者某一瞬间的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是诗歌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诗歌,小说比诗歌晚了很多年,诗歌的阅读者和创作者更多。”他表示,一个最初的文学爱好者,他可能就是从诗歌创作开始的,然后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在许多有文化底蕴的国家,诗歌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性应该是优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诗歌近年来日趋边缘化,多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因其所表达的情感越来越个人化,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谈到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郁葱认为“先锋、经典、多元”应该是诗歌的核心,以诗意的语言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以多元化的手法创作更多经典作品,诗歌的前景才能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