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王萌
日前《石家庄市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016-2030年)》已经市政府第59次常务会同意,并且开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省会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为达到这一目标,省会将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及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区等。
记者了解到,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省会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中医药强县(市)、区。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方案中指出,下一步将实施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工作,强化市、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把石家庄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为区域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明显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水平,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整体实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推进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康复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实现省级和市级重点专科全覆盖,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
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各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指导室,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服务。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对家庭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采用中医药手段对居民进行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建设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一批基层名中医工作室,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整理出版名医名家医案集,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
方案中还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扩量提质工程。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育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同时将实施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工程,县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加挂“区域老年护理中心”牌子,支持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和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
下一步,省会将把以岭健康城、新乐伏羲台、石家庄植物园、藁城国御温泉等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举办层次高、影响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和论坛,支持神威中医药健康城、平安健康家园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发展。
规划建设野生中药材重点保护区和补充区。在西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宗优质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丹参、连翘、知母、金银花、皂角等道地品种。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开展中药材示范园创建活动,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实施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药物和中药新剂型,加快推动中药注射剂、中药软胶囊、中药颗粒等中药制剂发展,培育一批治疗常见病、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创新品种和复方制剂。鼓励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
推动京津冀在中医药服务领域优势互补,吸引京津优质中医药资源在省会共建、新建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管理机构、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机构,创建一批规模化中医药项目,打造一批国家级中医药优势学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发展基地。积极对接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在合作建院、药膳街建设、共建中医药特色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和针灸中心等项目上开展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