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唐山 激动与震撼难以言表 追忆当年 亲历者惊叹“换了人间”

2016-07-28 11:25:12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聂书雪
“变化真的太大了!已经和我们记忆中的唐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这两天石家庄抗震救援者重回唐山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为地震遇难者献花。

    第三站:地震遗址公园

    大娘感恩,石家庄老人热泪盈眶

    昨天,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里人流不息,哀乐低徊,庄严肃穆的地震纪念墙前摆满了鲜花。

    在“欢迎抗震恩人再回唐山”标志牌的引领下,10位石家庄抗震亲历者缓步前行。地震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前来祭奠的人们凝重的神情,远处被震毁只剩空架的原机车车辆厂车间遗址,无不直抵心房,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行进中,不时有祭奠者默默地跟随“感恩团”队伍,静静倾听他们的谈话,并为他们拍照。忽然,一位大娘疾步迎来,拉住队伍中一位老人的手,连声说道:“你们是唐山的恩人,谢谢你们啦!”尽管素昧平生,但大娘的一句肺腑之言,直说得几位石家庄老人热泪盈眶。

    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的大三学生小白告诉记者,他们与天津一所高校的学生刚刚来到唐山,结合抗震40周年联合开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今天恰巧碰到这几位石家庄老人,我们深深被他们当年的抗震经历所打动,这是我们过去从未接触到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精神,以及唐山人民的感恩情怀,都为我们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教育课。”

    走进地震博物馆,眼前的地震文物、复原场景以及实拍影像资料,让10位老人触景生情。“快看!就是这个楼!”李翠萍和马金泉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向唐山市区地震灾害微缩立体沙盘中的一座震毁建筑。“它叫‘开滦饭店’,是个七层楼,在当时来说可算唐山最高的建筑了,就在现在开滦医院的西南方向。”

    “那上边有个人就是这个姿势,上半身露在外边,可就是救不出来。”因为当年同时在西山口附近参加救援,李翠萍和马金泉两个人同时见证了当时那个惨烈且惨痛的场面,且边讲边做出同一个动作,上身前倾,右臂前伸,“当时那人已经完了,被暴晒成了‘人干’,太惨了!”

    “太熟悉了,一看就是那座楼。”“这是开滦煤矿的井架,这是我姨家住的地方,我舅舅家就住在这儿……”李翠萍指着沙盘中的不同片区告诉记者。

    不断播放的解放军从废墟里救人的纪录片,吸引了刘兵群与马金泉的目光。两个人驻足观看了几遍不愿离开,他们在寻找其中熟悉的身影、熟悉的面孔。“这是在营救王树斌的场面。”时任北京军区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一营三连连长的刘兵群正在这个救援队伍中,“印象太深了!我当时就这样上半身钻进废墟窟窿里救他。”刘兵群指着屏幕上的救援场面说,当年25岁的王树斌在开滦医院被压了八天七夜,最终被解放军轮流作战抢救出来。

    “我看着这个人就像你。”马金泉激动地指向屏幕上的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不过和我当时的姿势有点像。”刘兵群说,“虽然我没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但这种场面我太熟悉了。”

相关新闻

【动力唐山】八旬幸存者眼里的唐山速度

2016-07-28 11:15:19

震后40年,唐山交通的发展堪称奇迹。如今,唐山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人们在便捷的出行中,见证着飞速发展的唐山速度。

【民生唐山】住宅演变,难忘“唐山特色”

2016-07-28 11:11:37

许新民今年64岁,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从震后最初的简易房,到唐山特色“点式楼”,再到现代化的商品房,他亲身经历了唐山住宅40年的演变,“一步步往好里走,在这座城市居住,我很满足。”

【印象唐山】新世纪,新姿态,唐山再度惊世

2016-07-28 11:05:29

一座城市经历了毁灭、重建、辉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经历着其从震后废墟到重工业之城,再到如今时尚靓丽新都市的蜕变。

唐山边检站200多名部队官兵观看慰问演出

2016-07-28 11:04:09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慰问长期驻区一线边防官兵,日前,公安边防总队组织的“砺精兵 砥利剑 铸军魂”文艺小分队来到唐山为基层边防官兵献上了一场精彩盛宴。唐山边防检查站的200多名部队官兵和家属,观看了慰问演出。

40年,唐山演绎凤凰传奇

2016-07-28 11:00:53

英雄的唐山人民用他们不屈的品格演绎了凤凰涅槃的传奇,经过“十年重建,十年恢复,二十年快速发展”,美丽的凤凰城奇迹般地从废墟上崛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