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纪念碑前合影。
■老战友意外相逢。
第一站:抗震纪念碑广场
贾清河巧遇66军老战友
重回唐山,位于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是石家庄抗震救灾亲历者们的第一站。建成于1986年唐山抗震十周年的抗震纪念碑,是这座城市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也是这方人民坚韧自强的性格象征。
仰望着33米高的碑柱,这些抗震救灾的亲历者肃然起敬。他们仔细品读着碑文,那是“7·28”唐山大地震与震后重建的真实记录。他们认真观看着碑身四周的浮雕,那是象征着唐山人民在祖国八方亲人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峥嵘历程与英雄业绩。他们不时地拍照,不时地讲述,不时地询问,抚今追昔,感慨连连。
人群外,突然传来一声高喊:“我是66军197师589团的,有没有我的老战友?”喊话人是一位背着相机的老者,边喊话边高举手臂,向着人群翘首追寻。
“我是66军炮兵团的。”今年65岁的贾清河高声回应。当年,他所在的部队正在秦皇岛抚宁县拉练,地震发生后,所有战士迅速集结赶赴唐山抗震救灾。
不是一个师,不是一个团,却因为曾经同在66军,让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今天是过来拍照的,看到你们打着‘欢迎抗震恩人再回唐山’的牌子,就感觉特别亲切。当年地震时,我们的步兵师步兵团就在唐山,第一时间展开了救援。”找到战友的老者兴奋地告诉记者,并拉住从石家庄一同来的马金泉、刘兵群等几位老兵说,“来,我给你们拍几张照片。”
唐山抗震纪念碑前,也同样留下了刘氏宗亲会会员与10位石家庄恩人的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