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作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应该学习李保国哪些可贵的品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应如何进行道路选择?近日,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的《热点聚焦——李保国精神与知识分子道路选择》在线访谈栏目第27期上线,特邀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庆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梁跃民;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田学斌三位嘉宾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走出来的优秀教师,他留给您最难忘、最感动的故事有哪些?
程庆会:李保国教授是我们学校教师群体当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我校坚持深化拓展太行道路的典型代表。我与他是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李保国去世之后,我跟大家一样深感悲痛。对李保国的事迹,媒体已经进行了广泛宣传,都是用事实说话,非常感人。最让我感动的有这么两点,一个是李保国同志把老百姓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李保国对自己的病很清楚,这个病最怕的是疲劳。一般人得了这个病首先是治病,工作上能干多少是多少,但是李保国不是这样。我多次劝他要注意身体、该住院住院,但他总是对我说:“活着干,死了算,老百姓不知考虑了多久才找咱的,如果老百姓有难处了不去帮人家,人家很失望,从自己良心上也说不过去”。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治病住院没有时间,但是老百姓一句话、一个电话,他会马上、义不容辞地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有一个事情,李保国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实实在在的。他帮扶了那么多的单位和老百姓致富,还组建了很多集团公司,但是他从来不收老百姓一分钱、不在公司占一分钱的股份,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可贵。有的同志说,他为什么这么做?我想他生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教授,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李保国是我们学校的二级教授,按照规定,他自己完全可以有一个独立办公室,但是他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四个人在一个办公室。他们学院几次要给他调整办公室,他说“不用,够了,我们四个人在一块商量问题方便。”他的办公桌是80年代白色塑料的电脑桌,他也不让换,他说:“我用着挺好,能用干嘛换”。他生前得了那么多称号、奖励,可在办公室没挂一个,但是共产党员先锋岗的牌子一直在他办公桌上挂着,他是时时刻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记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河北农大最终走出了这样一条“太行山道路”,同时也让李保国同志把他全部的心血与青春奉献给了太行山?
程庆会: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高校,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它的办学特色。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国家科委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项目时,学校就派出了6个系11个专业的40多名教授专家,带领100多名学生深入到全省24个县,对太行山区的开发进行调研。首先开展了技术培训,扶持了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短短几年使山区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解决了老百姓温饱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科委组织的项目验收当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作出了肯定评价,国务院专门发来了贺电,国家科委发来了贺信,在贺信当中,提到“你们指出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这条道路就是太行山道路”。这是“太行山道路”名称的来历,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坚持深化“太行山道路”。 1996年9月9日由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在这个会上,中宣部把河北农业大学老师的这种实践,这种“带着一颗心去,不捧半颗草来”的精神总结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这是“太行山精神”的来源,中宣部给我们命名的。河北农业大学一直把“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作为育人法宝,学校建有“太行山道路”文化园。我们新生入学、新职工入职第一课就是参观“太行山道路”展室和太行山文化园,所以“太行山精神”、“太行山道路”已经融入我们广大师生的血脉当中,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了李保国这样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