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卫国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非遗融入生活为切入点,全国举办800多场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活动,重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6月7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近些年来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卓有成效,无论是拥有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财富,失而不可复得,让遗产“长寿延年”,千秋万代熠熠生辉,关键靠保护与传承,这既需要懂文化遗产、懂民间技艺的专家及广大传承人付出艰辛努力,更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人人都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与价值;人人都敬畏文化遗产,都有保护遗产的意识、自觉性与积极性,文化遗产才能完好无损地走向未来。从此意义上讲,“文化遗产日”应成为大众了解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的“文化盛宴”。
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与最大价值化离不开大众,他们需要走进大众,融入公众生活中,尤其非遗来源于民众、来源于生活,更需在生活中发扬光大。同样,广大公众也需要走近文化遗产、接触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辉煌,从而增进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文化遗产日恰恰成为这种双向接触的契机。
当今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及保护遗产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文化遗产具有专业性、知识性强的特点,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总体上是初级阶段,需要借助“文化遗产日”加深对遗产及保护知识的了解、认识与掌握。公众了解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与渠道,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使文化遗产变成大众文化。
文化遗产通过人们的参观、学习、借鉴、传承,进而弘扬传统文化,启迪未来,因此文化遗产需要动起来、活起来,“灵动”与“鲜活”的人类文化遗产才有生机与活力,而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动力与源泉,这既能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去,又能增强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自觉性。“文化遗产日”应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的“土味儿”浓郁,以口口相传为主,因此要重视民间艺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作用。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政府要唱主角,积极搭建舞台让更多文化遗产“唱戏”,吸引更多的热爱文化遗产的公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根植于中华沃土、扎根于人民群众心田的文化,只有回归民间才会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