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管道勾勒出几何美韵
工友的笑容散发着纯粹与自豪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
在郞玉滨的镜头里,那些常人眼里本是平常的巨大的管道,那些阀门、工业塔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美学因素”,以不同的形态勾勒出各有特色的几何美感。同样,在他的镜头里,那些还没有解下安全带,刚刚下班的工人让人忽略了衣服上的尘土,而紧紧记住了那纯粹又阳光的笑容……
郞玉滨,51岁,沧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但他从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做着一名电工。在他每天守着的沧州炼油厂里,他以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渐渐与这个时代略有疏离之感的“工业之美”。
1
先学会了洗照片 后迷上了摄影
郞玉滨家在沧县,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1981年,郞玉滨从父亲带回来的一本青年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利用家里简易的设施冲洗出照片来。这引起了当时正上高中的郞玉滨的兴趣。趁着周末,他买回来显影粉、定影粉,按照文章上教的一步步进行试验。而试验也获得了成功:利用他和姐姐合影的底片,他洗出了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从此他就迷上了摄影。但这个爱好很“烧钱”,父母也只能给他买了一台当时所谓的“玩具相机”,不过能够拍120个胶卷。他就拿着这台“相机”拍家人,拍邻居,拍花花草草。
1982年,郞玉滨高中毕业后进入当时沧县的一家磷肥厂上班,干的工作是电工。可他没扔下自己的爱好。几年后,他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花了120多块钱,而他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是18块。
从这台相机开始,除了拍人像和花草,郞玉滨开始将镜头对准工厂里的管道、机泵、工业塔。也说不清为什么,反正在他眼里,这些东西有一种能够打动他的美感。
2
巨大的钢铁也有美
1992年,郞玉滨进入当时的沧州炼油厂,还是做电工。沧州炼油厂无论规模还是产值都在当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沧州数得着的“大企业”。在这里,郞玉滨又从钢铁与管道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对于美的感悟。
相机从胶片的换成了数码的,从“卡片机”换成了单反,没变的,是深藏于心中的那份执着。那是一份对捕捉美、诠释美、升华美、赞叹美的执着。
于是,只要不上班,他就会背起相机走遍工厂的角角落落。刚开始时也有人很是纳闷:你不好好当你的电工,拿着相机来拍什么呢?再说,这些“管子”有什么好拍的呢?每到这时,郞玉滨就要耐心地解释。后来,大家也都习惯了,知道自己工厂里有这样一位“工人摄影家”。
“我喜欢工业,喜欢工厂,喜欢到每个螺丝”,郞玉滨说,工业的结构美是其他东西很难替代的,那些对称、黄金分割、黑白对比、几何图形……,无不令他着迷。尤其是当光影交替时,他将这些美定格,更是越看越有味道,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享受。
于是,在郞玉滨的镜头里,巨大的管道因为一场雪而变幻出多彩的颜色,本是普通的电线在空中舞动出如同音符一般的韵律,那些巨大又沉默的工业管道被他特意设置为“黑白”,更平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与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
记录下工友们纯粹又自豪的笑容
除了看似冰冷的钢铁,郞玉滨的镜头对着最多的,还是身边的工友们。
于是,我们看到了工厂里漂亮的女工,看到了两位工友在空中无意中完成的一幅“对称”作品,看到了那些流淌着汗水的劳动者,看到了刚刚下班,身上的安全带没来得及解下的工友们散发出的“踏实”的笑容,郞玉滨说,你仔细看看,除了“踏实”,还有自豪!
在当下,“工厂”似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就在我们身边,那些巨大的塔吊、蜿蜒的管道、喷着热气的阀门……都曾经深深铭刻着责任、力量和自豪。郞玉滨对此深有同感,更由于他本来就是这庞大工厂里的一分子,本来就是普通工人中的一员,所以,他的镜头更真切、更近距离地记录下了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略有疏离之感的“工业之美”。在他的镜头里,一位加班的工人宛如立身在聚焦于他一人之上的舞台,而那夜色中工人焊出的焊花,更像是另一种意义上“浪漫的烟火”……
这些年来到底拍了多少工厂的片子?郞玉滨说这个数字真是不好算。反正一个1T,一个两T的硬盘装满了,电脑现在也快满了。这些年来,郞玉滨就这样凭着一份热爱,为我们记录、创作出这样一份独具价值的“工业之美”。
(图片由郞玉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