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包清责任——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肥”“瘦”搭配,整体打包引进社会资本
尽管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持续升温,但每平方公里1亿至1.5亿元的建设成本,让很多地方感觉“压力山大”。从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投资高达33.99亿元。
但迁安建设海绵城市,根本就“不差钱”。
笔者了解到,这得益于他们积极创新,“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两手抓。
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社会资金源源不断流入。迁安建立“一个大包清责任”模式,将海绵城市可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进行“肥”“瘦”搭配,将19.32亿元的项目整体打包引进同方股份联合体等企业。政府占股比例仅为20%,与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完成后交给企业运营,可经营性项目经营期定为25年,非经营性项目为17年。
收益模式是PPP项目落地和推广的关键,因为谁都不会干赔本的买卖。迁安“大包”里的可经营性项目包括城市给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可通过对居民供水以及污水处理获益。企业蓄积的雨水经过净化后,可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喷洒等。韦长怀说,用一个大包,分清项目的责权利,也便于后期运营。
该市还成立了全国首只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去年8月18日正式启动发行工作,由深圳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募集认购,第一期规模为10亿-15亿元。目前,该基金已筹资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