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既有经验看,建立一套智慧医疗体系,无疑可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也为破解“看病难”困局提供了现实路径。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各地纷纷涉足智慧医疗,但从目前实际进展和效果看,尚未达到社会预期。
“有两种现象很常见,一种是以政府预算为主的投入花完了,没有取得成果;另一种是有成果,但不能满足需要,就被废弃了。”业内人士坦言,由此也不同程度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此外,在软硬件开发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由于政府缺乏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往往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到了后期维护阶段,政府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在华润之前,阿里健康曾一度选择石家庄作为试点城市,尝试推出网络问诊、网络购药服务,尽管试点尚在推进中,但未来发展趋势已成共识。
记者注意到,与企业的积极介入相比,也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趋势或者说机遇,缺乏足够的热情。
有媒体调查显示,在“十二五”期间,一些地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加上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实践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就出现了等待观望情绪。
针对这一现象,有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医疗建设需要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作保障,即政府明确目标,提出需求,全程参与企业研发,与企业建立PPP合作模式,并注重后期运维的主动性。
2015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而且,推动智慧医疗建设也明确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用信息化推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也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策导向激发出资本市场对智慧医疗的热情。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专门设立了智慧医疗基金,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创投资金以及上市公司开始从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布局智慧医疗。人们期待未来,“看病难”能借“网”而破。
文/河北日报记者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