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爱心人士尝试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新模式

2016-05-17 15:25: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莎
对于爱心公社,有专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下农村养老难题,但要实现所有的独居老人都被照顾的理想,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发展壮大,除了依靠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政府支持也不可或缺。

蒲公英爱心公社的老人们正在择自己种出的韭菜,准备包饺子。

    燕赵都市报记者 李春炜 文/图

    农村独居、留守老人日益增长,农村养老机构却发展缓慢,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在石家庄市元氏县前仙乡牛家庄,2015“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吴俊巧和另外两位爱心人士一起办起了爱心公社,专门接收村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保障他们一日三餐有饭吃,还给老人们买了鸡、羊饲养……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对于爱心公社,有专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下农村养老难题,但要实现所有的独居老人都被照顾的理想,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发展壮大,除了依靠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政府支持也不可或缺。

    现场

    爱心公社,老人们幸福着

    5月13日中午,暖暖的阳光洒在元氏县前仙乡牛家庄原村委会的院内。61岁的牛作民大爷端着刚刚炒好的一盆洋白菜招呼着:“开饭啦!开饭啦!”院里晒着太阳聊兴正浓的十几位老人听到招呼,纷纷起身,有的去端米饭盆,有的去端碗,边互相招呼,边走向食堂。

    吃过午饭,82岁的王聚辰老人拄着拐杖,走到院外的一个茶水摊,坐在摊旁,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给过往的驴友免费倒水。其他老人也没闲着,牛作民和几个老人一起去喂鸡,还有几位老人去不远处的一片菜地种菜…… 这是元氏牛家庄“蒲公英爱心公社”很平常的场景。 爱心公社是2015“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吴俊巧和郭朋勃、燕菊肖三位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创办的,初衷是希望能为山区需要帮助的孤苦无依的老人撑起一个温暖的爱心之家。

    与一般敬老院不同,在蒲公英爱心公社,目前的米、面、油、菜等食材主要是由爱心人士捐助而来,老人们无需担心一日三餐,而且还时常会享受到免费医疗服务;也有别于传统的爱心机构,蒲公英爱心公社里没有看护人员,老人们在生活上抱团互助,各自取长补短、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们饲养的鸡、羊也实行认养制,爱心人士出资认养,老人饲养。

    目前,爱心公社的老人们都来自牛家庄村,共16位。每天,老人们早早就来到爱心公社,开始一天的生活。晚上,在一起吃过晚饭的老人们一般不急着回家,而是聚在一起聊家常,到睡时才各自回家。

    “幸福!”是成立两个多月的爱心公社的老人们说得最多一个词。

    牛作民,笑起来露出好几个牙豁。他高兴地说,在爱心公社生活了两个月,谁见了他都说他胖了,“还不是因为(在这里)心情好!”

    缘起

    让农村孤寡老人“有奔头”

    说起过去的独居生活,牛作民形容说,“没劲儿。” “没人和你说话,晚上回家就点上一盏灯,干坐着。要不就是扫扫院子,看看炉火,换换煤球……”牛作民说,生病了、难受了,也都是自己扛着。“不光是一日三餐的问题,那时候感觉生活没啥奔头。”

    其他孤寡老人也都有着和牛作民一样的感受。 武占京老人一直备受肺病折磨,却几乎没去过医院。“一是看病太贵,二是觉得凑合着过吧。”武占京说,过去他一天吃两顿饭,有时候熬上一锅粥,能吃两天。如果身体难受了,就不吃饭。

    三位爱心人士也正是发现了孤寡老人“让人揪心”的生活状况,才创办了爱心公社。同为元氏人的他们在一次慈善晚会上相识,同样的热心肠让素不相识的他们走在一起,决心为家乡的老人做些事。于是,在元氏本地工作的燕菊肖找到一处空闲的村委会小院作为爱心公社的根据地,身为河北省中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吴俊巧为老人们提供爱心医护服务,身为河北省爱心志愿服务协会石家庄分会会长的郭朋勃则负责指导爱心公社的运营。

    在爱心公社初期,三人一起出资购置食材、餐具等,为老人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慢慢地,他们开辟了菜地,让老人们自己种菜吃,同时,还买来鸡、羊、鹅,让老人们饲养。随着爱心人士捐助的增多,他们将爱心捐款转为认养款:根据捐款的数额,认养不同数量的家畜。目前,老人们饲养的鸡已有50只被“认养”。今后,老人们养的羊,他们也将通过爱心志愿协会寻找销路,帮助老人销售。

    燕菊肖说,现在,村里还有很多独居老人想加入爱心公社,他们也计划着逐步降低门槛,但得慢慢来,待爱心公社运行更成熟些时,再逐步扩大规模。在他们的设想中,爱心公社的理想状态是所有的独居老人都能得到照顾。相对年轻的老人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挣取工分和收益,年老的老人则通过积攒的工分获得别人照顾。

    深入

    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爱心公社冠名‘蒲公英’,寓意就是将爱传递下去。”对此,燕菊肖说,他们希望让老人们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能付出爱心,让这份爱不断传递。他们希望公社提供给老人的不仅是三餐,还要带领他们逐步自给自足,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未来,通过老人们自己的劳动,公社慢慢就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而不是完全依靠捐助。”他说,他们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让老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燕菊肖的话也得到了爱心公社老人们的认可。

    “我已经来这里两个月零9天了。”69岁的武占京老人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来到爱心公社的日子:今年正月廿六。最初,他是看上了免费提供三餐。但自从入社之后,他与人为伴、干力所能及的事,还有很多人关心他,让他感觉每天过得都很有价值。因为在做事过程中,他也感到被尊重,“我们也做事情,也在回馈社会。”

    武占京形容说,爱心公社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大伙都抢着做事。他还举例说,岁数最大的王聚辰本来没安排任何事儿,但老人闲不住。“我们商量着感谢爱心人士的帮助,在门口支起了免费茶水摊儿服务过往行人,他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去守摊儿。”

    “大家聚在一起,就感觉不到孤单了。”独居多年的王聚辰说,“所以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给这个大家庭做点贡献。”

    探讨

    爱心公社模式 能否复制?

    对于元氏蒲公英爱心公社的互助养老模式,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郭省表示赞同。

    “目前,农村独居、留守老人日益增长,加上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缓慢,养老问题在农村尤为严重。”郭省说,爱心公社的模式从公益出发,但又不完全依靠公益,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下的农村养老难题。

    “老人们在一起,一定比自己独处强,至少不会觉得孤单。”郭省认为,从独居老人角度看,由爱心人士协助建立的这样一个保障机构,在解决老人们吃饭问题的同时,还能帮助销售他们的农产品,改变他们原本单调的生活状态,在精神上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而从爱心人士角度来看,一方面既能献爱心,一方面又能获得收益,这也切合了当下绿色农产品盛行的市民需求。”

    同时,郭省也认为,爱心公社要实现所有的独居老人都被照顾的理想状态,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很关键。”他说,老人间的年龄结构要比较适当,高中低配置科学,不能全是高龄老人,否则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将来,非老年人或年龄较小的老年人通过积累劳动,等自己年老时换取别人的服务,这是值得推行的一种办法,但有关的‘储蓄制度’最好有相应具体细则支持。”另外,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培训与引导,以提升互助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再者,除了依靠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力量,政府支持也不可或缺。在硬件支持上,政府应发挥主要作用,承担政策制定和财政供给的责任。

相关新闻

张家口召开农村互助养老院建设现场会

2015-12-02 10:42:25

12月1日,全市农村互助养老院建设现场会在康保县召开,总结推广康保县互助幸福院建设模式,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与会人员参观了康保县处长地乡处长地村、芦家营乡芦家营村、屯垦镇西井子村三村互助养老院的建设模式。

肥乡推行“互助养老”模式 能否破解养老困境?

2015-11-23 17:42:17

年轻时辛勤耕作,养儿育女;年老时孑然一身,无人照料。这是时下一些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在养老机构无法满足需求,农村独居、留守老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互助养老

“互助幸福院”:农村互助养老 幸福夕阳格外红

2014-03-12 15:59:11

    近日,走进栾城县柳林屯村互助幸福院,庭院内干净整洁,花花草草摆放得错落有致,老人们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有的下着棋,有的唠着家常……时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惬意而悠闲。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