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左后)和石友们遭遇沙尘暴
赵志强创作的“石说三国”
赵志强的作品
燕赵都市报记者 蔡云雷 文/图
保定人赵志强,是发现罗布泊陨石的世界第一人,还是中国石器网、中国陨石网等五个网站的创办人,在国内陨石、石器收藏圈里,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十多年来,他用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造型各异的石头,以独特的构思,制作了奇石版的“清明上河图”、“石说三国”和小品组合石等一系列集观赏性、趣味性、科普性为一体的奇石作品。十年来,他以顽强的毅力,六进罗布泊,采集观赏石、追寻陨石雨。几万块石头,讲述了一段令人神往的人石情缘。
埋在石头里的生活
五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见到赵志强时,他刚熬了一个通宵来构思作品。推开门,屋里是一个石头的艺术国度。除了一套沙发和一个茶几外,60平方米的大工作室被石头填满,四面墙、7个铁皮大展架、3个大展台,全都是石头。这里面有赵志强成名的3D版“石说三国”、“清明上河图”,还有正在创作的石画、石头书法。
时下,赵志强正在创作的是2D版石画和石头书法作品。沙发上方墙壁上的“赏石”横匾近两米长,赵志强说,构成笔画的材料均是新疆泥石组合而成。另外二十几幅挂在墙壁上的单字作品都是用罗布泊里一种特有的戈壁石制作的。这些用石头组成的书法笔力雄健,别有一番古朴的韵味。
“这些用作笔画的石头都是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都是原来的样子。”一些风凌的石片有独特的光泽,好像经过打磨抛光一般。赵志强说,这些都是“熟泥石”,在戈壁滩中风吹日晒,自然形成一层厚厚的包浆,并非经过加工。保持石头的原始模样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奇石收藏界约定俗成的规则。
这些原本并不怎么奇特的石头,经过赵志强的奇思妙想重新组合,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简单的几块石头,经过赵志强的手变成了拄拐棍的一对老夫妇,佝偻着身子,相依相伴,与旁边的“幸福”印章相得益彰;两块石头一纵一横,成了老叟扁舟,悠游于山水之间,遗世独立,颇得国画精髓。
除了这些摆在架子上的作品外,赵志强还策划着其他的主题系列。“这里都是‘吃的’。”赵志强神秘地拉开架子底层的帘子,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美食”,“五花肉”、“黑枣”、“鸡胸肉”等应有尽有。赵志强最得意的是一个“饺子”,薄皮大馅,还有褶子。这个“饺子”是戈壁玛瑙,是前几年他在内蒙古的戈壁滩捡到的。而另一个“土豆”也是惟妙惟肖,是去年从新疆克拉玛依的乌尔禾捡到的。这近百盘的“佳肴”还有来自家乡保定的“唐河彩玉石”,美食系列的石头,赵志强准备将来凑一桌“舌尖上的直隶石头宴”。
赵志强不时翻找着不同的石头,如数家珍,一块石头一个故事。2015年6月,赵志强和北京石友孙哥,两人历时45天驱车30000余公里,跨越河北、山西、宁夏、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八个省区,一路上捡石、会友和科普石头知识,在新疆阿勒泰石友的协助下,办理签证出国门,一路开到了蒙古国的省会城市科布多,捡回来不少心仪的石头。
像这样远途的猎石之旅,赵志强每年都要进行两三次。
以石会友六进罗布泊
除了琢磨石头外,在赵志强看来,玩石头更重要的是能以石会友。十年来,北到黑龙江、内蒙古,西至青海、新疆、西藏,南到广东、海南,赵志强走遍了整个中国。每到一个地方,招呼熟识或者有意结识的石友,相互交流收藏石头的经验和心得。十几年来他的石友圈团聚两万人,其中有三千人见过面喝过酒、捡过石头吃过饭。每次出行,多是当地石友们的邀请,这一切来自于友情。
赵志强说,他们寻石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之地,如果一个人出去,天气、身体、给养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是致命的,所以组团是最好的选择。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和恪守规则,可以在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走得更远,停留的时间更长,寻找到好石头的机会也就更大。
在所有的寻石活动中,寻找陨石算是最为艰苦的行动,国际上称之为“猎石猎人”。赵志强是国内颇有名气的猎星人,为此他曾六次穿越罗布泊,其间的艰苦和欢乐,都成了他宝贵的人生经历。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被称作“死亡之海”,基本上是一片生命禁区。赵志强说,在罗布泊,他们走的那一段没有路,只有沟壑和盐碱滩,车比人走的都要慢,平均时速3到5公里。到处都是沙坑和雅丹地貌,比普通车辆底盘高许多的皮卡,时不时都会陷进沙子,或者托底。为此,皮卡上准备了木板,就是为了过沙坑时垫在地上。尽管如此,还是会有陷车的情况,此时大伙就一起下车当工兵,铲沙、挖车、推车。
在这样的地方,比起汽车陷进沙坑,更恐怖的是迷路。赵志强说,罗布泊没有路标,雅丹、沙丘长的都差不多。上次走过的车辙,过几天在烈风中就会消失,时间长了,地貌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和赵志强一同“寻星”的是当地有名的“野人”、画家武宗云,他曾探险罗布泊上百次,人称“活地图”,赵志强和武宗云是多次进入罗布泊后成为挚友的。
直至汽车行至不能再行进的地方,赵志强和武宗云野人俱乐部的一行人便开始“安营扎寨”,建造大本营。第二天天一亮,众人开始分头出发,每两人一小队,每人背负24瓶水、帐篷及食物和其他必需品。“基本出去五天再回来,每人每天只能喝4瓶水,剩下的4瓶是应对突发情况。”赵志强说,因为每天都要负重步行,多一丝一毫的重量对于长途行走来说都是重负。陨石和奇石多是在行进路上捡到的,两个人一小队,方便照应,寻找陨石时互相查看方位,不至于迷路,晚上也可以合用一个帐篷,减轻负重。
沙漠戈壁成第二故乡
赵志强第一次进罗布泊,还带着大个头的相机、镜头,经历过一次洗礼后,再也没带过专业相机,只随身带一部卡片机。
所有的辛苦与忍耐,都在寻找到陨石的那一刻得到释放。“有熔壳、有磁力,还要有气印,就是有类似按压过的指甲印。”此时,这些在赵志强的眼中还是“疑似陨石”,通常他会拿出GPS,给陨石拍照,记录发现地的经纬度,为陨石科研提供一些参考。
能够找到陨石,赵志强认为是一种缘分,可遇而难求。他找到的第一块陨石是在库木塔格沙漠,当时是由新疆地质队的好友王建明做向导,进入沙漠不到一小时,便发现了一块黑魆魆的大块头,有四公斤多,当时高兴得“手舞足蹈”。
多年的猎陨经验,让赵志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信。在2012年11月的那次猎陨行动中,赵志强在罗布泊野人俱乐部武宗云、刘福英、刘生等人的协助下发现并收集到的16块“疑似陨石”,其中13块被确认为陨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检测后,申报至国际陨石学会,后来被正式命名为“罗布泊陨石”、 “楼兰陨石”、“小河陨石”和“兴地陨石”等四大陨石富集区。
寻找陨石的乐趣之外,大漠孤烟直的浩瀚美景也让赵志强极为着迷。一次进罗布泊时,他十分想去一个向往已久的石头城,但不能破坏团队计划。当天下午四点钟寻石结束后,赵志强一个人就奔石头城去了。直线距离11公里处,赵志强5点半走到了。“我就是城主啊,四处茫茫沙漠戈壁,古河道围着一圈残垣断壁,整个城就我一个人。”结果,沉浸在遗世独立的感觉还没半小时,天就快黑了,石头城变成了“鬼城”,凄凉一片。赵志强赶紧拔腿往回跑,越过四个大壕沟,像袋鼠一样跳雅丹,天已经黑透了,却没找到大本营。没带头灯,手中的GPS受地磁影响,箭头乱动,这时赵志强才慌了。
幸运的是,“野人”武宗云很有经验,在行营附近的多处沙梁上燃起了熊熊火堆,在晚上9点的时候,赵志强终于归了队。“第二天,膝关节就肿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吃了大量止痛药,为的是能坚持行走,咱不能掉队啊。”虽然艰辛,但赵志强乐此不疲,并且对戈壁、雅丹和沙漠情有独钟。
“我就喜欢去没人的地方,野地方。”赵志强说,虽说去这些地方又苦又累,吃穿睡没一样是痛快的,但是他就好这口儿。“每次回来,要是有三个月不出去,就浑身难受,不自在。只要一到了戈壁、沙漠,甭管哪儿,那叫一个心旷神怡。在保定也一样,在家歇不住,只有到了工作室扎进了石头堆,浑身才自在!”
去年3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组,以《疯狂的陨石》为题,跟随赵志强、武宗云他们深入罗布泊腹地,全程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科普专题片。播出后,人们便熟悉了这位行走于罗布泊的中国陨石猎人。
2015年10月,保定市政府主办了“古城雅韵园林艺术展”,特邀赵志强做了一个“观赏石、石器、化石、陨石”等科普专题。展会受到参观者热捧,之后,保定园林局和保定风景园林行业协会联合授予了赵志强“赏石艺术大师”称号。
多年的奔波和劳作,赵志强的收藏几乎涵盖了“石文化”各领域,从观赏石到古玩石器、从古生物到琥珀化石、从矿物岩石到“天外来客”,无所不及。十年来的背包客、猎石者的生活,赵志强无限感概,“我要把一次次的地质旅行,体验到的风雨沧桑,领略到的风土人情,还有记录下的那些美好瞬间,写本书。”
作为一名平凡的猎石者,赵志强最大愿望就是将来开一个“石文化博物馆”,传播科普,让更多的人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他们更与众不同。让我们来记录那些独特、传奇、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