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我很享受搞科研的过程”

2016-05-13 10:10: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由韩春雨及其团队发现的NgAgo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世界级的科学发现,“非知名学者”的身份,让韩春雨不仅在学术界“一鸣惊人”,更引发媒体和大众关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当过一次跟随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更精巧的设计改进CRISPR技术。但在此过程中,又是一位基因编辑领域的先驱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列出几十种技术改进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我们当时的想法。

    花了这么多钱,每天干到凌晨两三点,再度失败非常令人沮丧。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原创,不能再跟随。

    新闻纵深:如何找到原创点?

    韩春雨: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就像两方打仗,谁也不敢贸然动手,这时突然发现对方的一个弱点,你去攻,就能赢。2014年2月,一篇关于TtAgo的文章给了我机会,当时一些研究者据此实验但接连失败。

    在下功夫多看了很多文章后,我猜测温度可能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敏感因素,于是我把高温菌排除,只留下常温菌。虽然初期也受挫,但我坚信自己想找的东西一定存在。果然,两个月后,它出现了。

    新闻纵深:科学的直觉?

    韩春雨:应该说是科学的哲学引领了我。别人发表的文章,不仅有知识、实验的条件,更有聪明的“思维”和聪明的“哲学”。我喜欢学习这些文章中的聪明之处,所有科学实践都应该有理论指导,才能知行合一。这是科研最大的乐趣,也是我最终完成“一个科学家自我修养”的原因。

    新闻纵深:还记得成功的那一天吗?

    韩春雨:2014年5月,我们就做出了主结果。我们用了非常正确的策略。我们预测,我们设计,我们验证。最终,我们发现了Ago可以切割基因组。

    我信奉一句话——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那一刻,我觉得,我终于从一个科技工作者变成了科学家。回家时是凌晨两点多,校门都锁了,我跳墙头出去的,跳得特轻松。

    “科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新闻纵深:公众眼中的科学家似乎缺少世俗生活,您呢?

    韩春雨:我喜欢的事多着呢。比如收藏紫砂壶,我最贵重的藏品价值6000块钱。我也喜欢古琴,心里烦的时候,抚上一曲,就能平静下来。

    新闻纵深:也经常刷微信朋友圈吗?

    韩春雨:基本不会,三个月前我才第一次注册了QQ和微信,这也是为了论文刊发前的沟通需要。此前我没有QQ、微信,也没有微博。联系我基本靠喊。(笑)

    新闻纵深:房、车、薪水,是您会考虑的问题吗?

    韩春雨:我2008年就有了车,一辆富康。学校分配给我130平方米的房子,但离学校远,不方便干活。最后我选了离实验室走路5分钟不到的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58平方米是使用面积,住起来并不小,外面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商品房可能也就这么大。一个月几千块薪水,够用。

    新闻纵深:有人为了项目经费“报账”发愁,您怎么看?

    韩春雨:我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实验室经费刚够花,这次因为论文审查周期拖了几个月,把我们实验室经费“拖光”了,我还赊来40万元左右的实验材料。经费是为了搞科研申请的,空手套白狼不行,这是知识分子的本分。

    新闻纵深:有人认为地方大学应该去做应用型研究,基础研究更应该靠“国家队”,您怎么看?

    韩春雨:显然,我持坚决反对态度。

    新闻纵深:接下来仍是一段“科学苦旅”吗?

    韩春雨:不会。我很有成就感。实际上,我做科研的过程一点都不“苦逼”,我很享受搞科研的过程。

    虽然会遇到失败,但我充满了斗志,在实验室里,我觉得自己是打不倒的人。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头衔。

    拿我来说,3年前这样,现在这样,以后还是这样。

    记者手记

    原始创新需要 更多“小作坊”

    在许多人眼里,韩春雨的成功,是个“计划外”。

    有些杂乱的试剂架上,一些饮料瓶子混杂其间:一个饮料瓶上贴着块白胶布,写着“银染固定液”,另一个可乐瓶上贴的则是“PBS”。

    这间让韩春雨觉得“够用”的实验室,看起来更像一个“小作坊”,很难提振外行人对它的信心。

    实验楼里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展示栏里,难觅基因编辑的字样。展示栏里韩春雨所承担的两个主要科研项目,似乎也与如今横空出世的惊人发现关系不大。

    也正因如此,“计划外”蹦出来的NgAgo和韩春雨,让人措手不及地“吓了一跳”。

    当然,错愕之后,不仅学术界兴奋,闻“诺奖级突破”名声而来的“圈外”喝彩和掌声也不绝于耳。十年不发论文甘坐冷板凳的韩春雨,和看似“小作坊”一样的实验室,一时朝圣者众。

    但更应该被关注的是,韩春雨是不是偶然和个例?在同样条件的实验室和工作岗位上,韩春雨式的成功能否被再次乃至不断复制?

    与屠呦呦式举国体制下的科研重大突破不同,韩春雨的成功来自“小作坊”的“小兵团”作战。

    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代表的举国体制,所体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言而喻。从“两弹一星”到航空航天,“大计划”帮助我们快速从落后者成为同行者,再一路跻身领先者。这一模式的成功,往往是循着“目标明确,跟随超越”的路径。

    而韩春雨的创新路径则不同。

    中科院院士邵峰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发表署名文章认为,NgAgo这种“小作坊”模式,特别适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确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这反而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绝大部分诺贝尔奖成果也都是诞生于这样的“小作坊”和单个实验室研究。

    个人的创新欲望是“小作坊”模式成功的原动力,韩春雨称其为“科学家生活方式”。创新能力已大幅提升的中国,迫切需要创新由“跟随”转向“原创”,迫切需要更多韩春雨的出现和闪光。

    但和“大计划”相比,“小作坊”仍缺少制度性关爱。论文考核、职称评判仍是许多高校院所“习惯性”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方式。功利化的鲜花掌声难以温暖冷板凳上的坚守者。

    倘若不是河北科技大学用才有方,韩春雨会不会如自己所言,因十年无论文业绩,在“学术GDP”考核中被扫地出门?

    倘若不是韩春雨坚守“科学家生活方式”,世俗化者会不会“因斗米折腰”,在为“经费、职称、文章”而努力中迷失方向?

    作为新创新模式的样板,从“小作坊”和“冷板凳”上生长出来的NgAgo,是答案,也是叩问。

    文/河北日报记者 郭 伟

相关新闻

石家庄基因大咖韩春雨 新发明震惊世界(图)

2016-05-12 11:21:59

这次发表的论文的第一作者高峰,是韩春雨带的研究生,从读研期间就一直跟随韩春雨做实验,毕业后继续这一工作,睡在实验室,没有工资,韩春雨每个月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补贴给高峰当伙食费,师徒俩在实验室默默地捣鼓了两年。

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基因编辑技术取得新突破

2016-05-11 11:25:39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韩春雨团队的研究表明,来自格氏嗜盐碱杆菌的一种Argonaute蛋白作为一种核酸内切酶,在向导DNA的引导下,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

河北科技大学教授韩春雨发现基因编辑新工具

2016-05-10 08:33:52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找到基因编辑新工具,他和研究团队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的Argonaute(一类庞大的蛋白质家族)来实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