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刘成群
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广播电视协会、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大型纪录片《铁血丹心——抗日英烈卢广伟》3月31日至4月3日在河北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5月7日,摄制方在京举办研讨会,专家学者就这部作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个人反映一个时代
卢广伟,字济吾,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八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从“九一八”事变到长城抗战,到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再到中原抗战,一路与日寇浴血奋战,1944年5月5日壮烈牺牲。卢广伟是国家首批公布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一员。
纪录片《铁血丹心——抗日英烈卢广伟》从一张仅存的照片出发,寻着卢广伟的抗战足迹直抵六大战役发生地,通过对卢广伟后人的寻访、对当年见证者的采访、对历史知情者的走访,以军人的家国情怀和战争中人们所遭受的苦难经历为线索,探寻中华民族在面对外侮的生死存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所有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慷慨悲壮和精神风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影视剧、纪录片中,这是一部精品、一部力作,给人以教育,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洗礼。我们反映卢广伟这样一位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英雄在抗战中所建立的功绩、做出的牺牲,原原本本的把他的一生,尤其是他为民族牺牲、为人民抗争的事迹反映出来,这个视角很独特,也反映了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对为民族作出牺牲的人、为民族进行抗争的人所怀有的那份崇敬之情。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刘玉琴说,卢广伟的家国情怀、忠勇之志、忠孝家风,包括他的浴血奋战、奋勇杀敌,还有他的铁血丹心、视死如归等等,其实都代表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是中国传统爱国精神的一种张扬,是面对外侮时,“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具体体现。卢广伟牺牲那一年41岁,他在弥留之际仍然勉励部属要奋力杀敌。他去世以后,档案记载的殉难经过里,还尤其写着他“生前不事积蓄,身后极为萧条,仅遗一竹箧书而已”。他殉国以后,他的夫人把大儿子和刚满16岁的二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卢家的忠烈故事说明,无论什么时候,民族的忠勇之士,舍身为国的人,都是时代的主流,都永远值得尊敬。
刘玉琴说,该片艺术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主创者在片中将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作用,进行了有机的勾连,而且进行了深刻地处理。实际上对于卢广伟抗战足迹的探寻,也是对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侵略的生死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精神的探寻,而且是一次对这种精神探寻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再现。
记录历史弘扬传统精神
在纪录片《铁血丹心——抗日英烈卢广伟》中,摄制组采访了多名抗战老兵,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专家、学者们表示,历史总是渐行渐远,很多的见证者、知情者都在老去,我们要赶在时间的前面,抢拍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像这部纪录片一样为抗战史研究贡献新的内容。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说,回顾过去,我们从孩提时代经历的爱国主义教育,打下了我们一生的政治根基。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就是好的教材。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雷锋、黄继光、刘胡兰,无数这样的英烈,每个人都是一部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河北省。
《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梁鸿鹰说,用文献纪录片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很多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当事人,他们已经垂垂老矣。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纪录片摄制团队,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珍视这段历史,也正在下大力气挖掘这段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能够把它的精神薪火相传,需要后辈非常深入地挖掘梳理,特别是弘扬那种精神。
著名纪录片导演张军锋说,该片通过卢广伟将军壮烈的一生,独特地反映了中国抗战,反映了中国军人独特的内心世界,这在过去纪录片作品当中是很少见的。由此我想到,像卢广伟这样一个抗日名将,我们知之甚少。八年抗战,无数英烈,肯定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不被今天所知,不但是不被很多年轻人所知,而且就是研究历史的、学习历史的,很多情况也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抗战历史的宣传,任务艰巨,“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作为后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感到这既是责任,更是使命。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同乐说,河北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现在要有一种抢救意识,要像保存历史文物一样,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