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多高个头儿,看起来很魁梧,似乎不太会聊天,说话总是一板一眼。一聊天,总是把话题拉到他的专业领域:不是民乐知识,就是盲人学习民乐的技巧。4月19日,记者见到了从北京回到老家秦皇岛的国家级二胡演奏员王宜明。
为了能让盲人和普通人一样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王宜明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奔走于各大教育行政单位和出版单位,历时一年半,终于为盲人开辟了一条报考音乐学院的绿色通道。
为想学音乐的盲人圆梦
2015年12月4日,对王宜明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在他的帮助下,中国音乐学院同意符合国家规定的盲人考生可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专业考试,达到标准的即可录取,这让盲人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王宜明从小眼睛就不好,上小学五年级时完全失明。为了能学好自己喜欢的民乐,王宜明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才以代培的方式进入了中国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民乐学习。
入学后,王宜明学习更努力,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演出,最终成为一名国家级演奏员。在残奥会上,王宜明认识了很多盲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想和他一样进入专业音乐学院学习,可却没有他这么好的机会,最终只能转做其他行业谋生。
当时各大音乐学院招收盲人考生都属于个例。为了完成让更多想学习民乐的盲人进入专业音乐院校接受教育的梦想,2014年7月毕业后,王宜明开始了在北京一年半的奔波生活,在学校、几个教育行政单位之间奔走,和专家、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了包括教材、考试方式等技术方面的难题。
父母的支持让他完成梦想
王宜明实现梦想离不开父母的支持,虽然家境一般,可父母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毕业以后,王宜明在中国音乐学院附近租房住。因为行动不便,每次出门都要打车,再加上吃穿用度,平时花销颇多,对于下岗后自谋职业的父母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母亲宋玉霞说,有段时间她觉得自己真坚持不下去了,连续多日的辛苦奔走,让王宜明的身体亮起了“黄灯”,“那时候我去北京看他,他的头发都黄了,整个人看起来没一点儿精神。我带他看了中医,开了些中药慢慢调理身体。”
回到家后,因为担心儿子,宋玉霞成宿睡不着觉,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差,“他爸比我还小两岁呢,就这两年看起来特别显老。”
宋玉霞说,那段时间王宜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盲人也要上学啊。”那时,事情已经有了些眉目,中国盲人出版社开始着手印制盲文音乐教材的事宜,中国音乐学院的各项针对盲人学生的规章制度也开始制定。盲文的校对、盲人的体验、规则制度的完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王宜明。宋玉霞回忆,“那段时间在老家,北京那边一个电话就给他叫过去了,一待就是好几天。”
想把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一年半的辛苦奔波后,事情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果。离开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秦皇岛,现在,王宜明终于有时间想想自己的事了。
王宜明说,自己想成为一名教师,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盲人艺术家那样,把自己学到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当被问及盲人是否能教授普通人时,王宜明觉得盲人教授普通人根本不是问题,教授民乐主要教的是力的传导和把握,一些指法、技巧不是简单的依照教材就能教出来的。孔子的老师师襄也是双目失明的盲人。解放初期,我国也曾涌现出一大批盲人大师级人物,如二胡演奏家阿炳、孙文明、安徽歌舞剧团笛子演奏家尹明山、中国实验歌剧舞剧院笛子演奏家张广明、天津曲剧团丝弦圣手王殿玉、梅花大鼓创始人鲁春科、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他们都融合入了社会,传授普通人民乐技法与知识。(本报记者栗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