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致力产业转型升级的苏州工业园还多了一项新工作——“收地”,即上门动员一部分“不适合在成熟开发区发展的企业”异地发展,把原有的制造业用地转换成高铁、城铁、地铁用地或三产服务业用地。而当被动员企业问“到哪里去”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到苏北去、到江北去、到安徽去,到苏州工业园的‘园外园’去。”
“苏州工业园正在打破经济发展‘画地为牢’的空间局限,加快脚步‘走出去’,步入从‘外引’到‘内生’的升华期。”业内人士评价,新加坡经验在苏州本土化实践后,开始通过园区“消化再输出”,在中国更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在安徽,苏滁现代产业园已成为当地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最直接有效、最有标志性的项目之一。
在广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已建成一个集工业、商业、居住三位一体的产业新城。
在苏北,苏州宿迁工业园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达3.3亿美元,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这些开发区有一个共同特点:成功引入复制了“苏州工业园模式”。
苏州工业园的经验如何“输出”?借鉴苏州工业园组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的机制,苏州宿迁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产业园分别成立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南通)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霍尔果斯苏新置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苏州工业园以输出先进开发经验和成熟机制为主,不仅为周边区域带去资金等发展动力,更让区域经济产生自身的造血功能。苏州宿迁工业园的一位当地干部说:“从苏州派人到宿迁工作,比给我们几千万元强得多。”
“苏州工业园扮演的是‘城市综合分销商’角色,从新加坡汲取先进理念,通过向异地输出的方式加以推广。”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说,“拷贝”园区模式可以为二三线城市提供发展样本,开拓出全新的合作领域。
文/河北日报记者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