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栽树
燕赵都市报记者 张伟亚 文/图
在雄奇毓秀的太行山脉,6公里的山路,就如同这巨人身上的一段毛细血管,深藏其中,涓细如埃。然而这6公里山路,是涉县关防乡后牧牛池村全体村民的呕心力作,一双双磨出茧子的手掌就是最好的注解。他们要向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大山更深处挥镐垦荒,为后辈造福,让山林更美。3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3月“中国好人榜”,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集体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街头谈心定下修路大计
“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是后牧牛池(简称后池)村的真实图景,祖辈们靠双手一点点从村后桃花山上开垦出一千多亩梯田,然而通往山上的只有羊肠小路,连个小推车都走不开,整地种田非常艰辛,再加上近几年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使得远处很多梯田荒废。
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直到2015年12月份,几名老党员和一名热心村民站出来,认真地讨论起修路来。三名党员是刘虎全、刘土贵、刘社会,热心村民是刘乃分。当时正好是冬季农闲,他们走到街头,和晒暖的人们谈论修路的事,绝大多数村民支持,“看着撂荒的地谁不着急,可车辆就是进不了山。”64岁的刘土贵说,只是大家都有畏难情绪。
在这四个人的带动下,最初也就六七个人,拿着自家的搞头铁锨就上了山,那一天是2015年12月8日。有人带头,大家的热情被引燃,参加的人逐渐多起来,从五六十人到七八十人,每天7点钟,大队部的播音喇叭准时响起,“谁家有空出工了,”简单的几句招呼,人们三五成群地扛着工具奔向山里。过年前后,达到空前盛况,有260人参与义务修路。下至返乡的年轻学子,外出务工人员,上到七八十岁的老者,大家自带干粮和水,整日不辍,路在脚下不断往前延伸。
在后池村委会门口张贴着“义务出工表”,刘土贵以76.5排在第一,总共有5800多个工。
经过100天的全民义工大会战,到2016年3月15日,南北槐峧两条沟总共长达6公里、4到6米宽的标准路胜利竣工。4月12日记者踏上这条浸润着后池人汗水的崭新山路,用大小不一的石块整齐垒砌的石堰,最深处达六七米,夯实的路面还泛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记者采访的当天,涉县交通部门已经派工程队进驻修路现场,开始对路面铺设水泥石子。该县交通局工程处负责现场指挥的靳某告诉记者,上面给了工期为50天,他们吃住在工地,一定会如期高标准完工。据了解,他们按照高速路的15厘米厚度标准施工,磨面也是高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