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许皞支招京津冀跨区域养老——
在北京周边建“专业养老城镇”
燕赵都市报特派记者 王丽
正提请人大会议审议的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养老业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00万,据测算,到2050年将达到650万。如何破解都市养老困局,如何让京津冀跨区域养老走得更远,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国土资源学院院长许皞提出,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正所谓“少壮进城创业、老龄下乡养老,城乡人口置换,保持城市活力,老幼各得其所。
现状: 北京老年人已超过300万 城市老龄人口淤积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户籍人口为1333.4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6%。这意味着,每5个北京人中,至少有1个是60岁以上老人。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仅按户籍人口推算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许皞委员告诉记者。
许皞委员说,不仅如此,经济条件好的非北京户籍人员进京养老以及随子女进京养老正成为时尚,未来北京老年人口要远远超过650万人。
再加上雇用保姆和养老服务人员,为了养老就有一千万左右人口占据现代化京城,会给北京生活、生产以及城市社会管理到来众多压力。
“已经退出生产第一线的城市老年人过多会造成城市老龄人口淤积、人口新陈代谢减缓、少壮进京创业空间短缺、城市活力下降等问题。”许皞委员说,为了维持北京城市活力,发挥已有城市各类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少壮人员在北京有劳动空间,城市“摊大饼”式外延难以避免,已经显现的大城市交通拥挤、生活不便利等弊病会更加严重。
政策:
京津冀三地跨区异地养老
已达成共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养老业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目前,京津冀三地跨区异地养老已达成共识。
去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区划地名管理等十个方面开展合作。今后,三地将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将迎来更多好消息。
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探索开展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试点。
此外,三地还要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据了解,协议提出,要发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多主体作用,围绕京津冀打造互补互利的养老服务集群,鼓励实力强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助推三地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打造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支招:
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
如何破解都市养老困局,如何让京津冀跨区域养老走得更远?许皞委员表示,养老业向首都外围纾解也是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周边打造“专业养老镇”是多快好省的可选之路。
他建议在北京周边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较好,适宜老龄人修养的场所,建设规模较大的专门服务于养老的城镇,将北京已退出生产第一线的老年人转移到养老城镇集中养老,称其为 “养老城镇”。
养老城镇是以养老功能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将老年医院、老年护理、老年学校、老年用品研发与生产、节假日探亲旅游、爱老敬老活动、慈善事业、老年餐饮、老年保健、老年文化服务、社区农业园、老年再创业、亲情幼儿园等服务业和产业集中投放,发挥养老规模效应。
“将从生产第一线退役的城市老年人从城市转移到周边养老城镇,可从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人口压力,为年轻人借助城市优越资源创业让出有效空间。促进城市人口新老替换,维持城市活力强劲。”许皞委员告诉记者。
学土地资源的许皞委员还曾专门去环北京的涞水、定兴等地进行调研。
他说,在平原区可以结合农村居民点土地综合整治,将一些分散低效利用的农村居民点适当合并,建设较大规模养老城镇,能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
在山区可以交通干道为依托,以干道两侧沟谷枝杈为单元,单元之间为邻为伴,利用山区闲散未利用地,随坡就势建设较大养老区片群,能激活山区未利用地的潜力,带动探亲旅游业发展。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大有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