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敏每次测量的土壤温湿度都能即时传向农业部统计中心。朱涛摄
看好国家政策,
把种地当成事业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一套精致的仿古开片瓷茶具熟练地洗茶、泡茶,身着浅灰色鸡心领毛衣、紫色条纹白衬衫和毛料西裤,脚穿光洁的黑皮鞋,49岁的李素敏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像个农民”。
不光衣着讲究得像个坐办公室的白领,摆在茶几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等五六本红红绿绿的证书也在证明,它们的主人李素敏,确实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在农家院西边一道白色围墙上,用鲜红的大字刷了一条标语:“圆职业农民梦、圆现代农业梦、圆规模经营梦”。
李素敏说,这条标语就是他的梦想。
2004年,经商跑业务多年的李素敏干了件几乎不被任何人看好的事——当大多数农民厌倦了土里刨食的生活,想方设法离开土地的时候,他却承包了180亩土地,重新当起了农民。
而在此之前,李素敏在乡镇企业跑过多年业务,后来还跟人合伙经营过一家面食制品厂,生产面粉、馒头,品牌叫“麦浪花”。
“李素敏的馒头可是卖出了名堂。”至今,赵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朱涛还记得当时他为此写的一篇新闻稿《工业化生产取代家庭作坊——赵县小馒头闯出大市场》。
是什么吸引李素敏又当回了农民?
“是当时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让我感到,国家要下大力气支持农业发展,把种地、种粮当个事业奔,一准儿有前途!”
感到种地有前途的李素敏一下子承包了位于村西北的一片停产的旧砖窑,加上流转的130亩土地,总共180亩,每亩地每年租金300元。
“一开始,需要平整土地、建‘办公室’,28天就投了28万元。为了恢复地力,先后投了三四十万元进去。结果第一年下来亏了7万多元,第二年又亏了五六万元。”如今,提起当初连年亏损“交的学费”,虽然李素敏打着哈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任性”才坚持下来,但熟悉他的人都说,真正让他坚信自己判断并顶过了最初难关的是他多年浸身商海培养练就的职业化眼光和思维方式。
与普通农户“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思想不同,跑过业务、当过老板的李素敏习惯规模经营,舍得大投入。
白底红字的围墙里面,便是李素敏的农机具存放库。3亩多地的场地里,整齐地停放着50多台农用机械,播种机、深耕机、绞盘式喷灌机、自走式喷药机、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粉碎机……从播到收,一应俱全。甚至,李素敏在农场里打药还用上了“无人机”。不过因为价值4万元,那两台无人植保机被他小心地另存他处。
“285亩地,以前打药就得十几个人,浇地也得六七个人,现在一人就可以搞定。就是播种、收获的时候雇三五个人帮忙——这要是搁在早先,得用100多人。”在李素敏的农场,高度机械化已变为现实。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个农民,但更确切地说,我是个职业农民。”
“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李素敏刷在办公区墙上的另一条座右铭。
2012年5月,李素敏主动联系徐家寨村220户村民,联手创办了“赵县素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入注册资金108万元,吸收耕地2360亩。
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带领乡亲们通过引进、繁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高产示范田等措施,取得了2014、2015年粮食连续丰产丰收,起到了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2013年2月28日,李素敏在赵县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李素敏粮食种植农场,成为河北省首家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到2014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285亩。
如今,素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有620亩示范田和1200亩农田繁育新品种,还带动了赵县和周边县市的优质小麦生产,大大提高了小麦的综合效益。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合作社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收、储新模式,被赵县农林牧业局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基地”,被省农作物研究所定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