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大山秉性 为荒山穿“绿衣”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而四年后,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培育农产特色 让乱石岗生“金银”
1996年8月,内丘县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冲成乱石滩。李保国和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妻子郭素萍一头扎进岗底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苹果套袋、去袋、转果……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在李保国手里诞生了。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的富岗苹果,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银奖,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的岗底村民,如今达2.9万元。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如今,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不仅卖出过100元每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过去的“岗底村”,如今的“富岗山庄”彻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1999年,李保国又将目光对准了当时依旧贫穷落后的临城县凤凰岭。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现状分析,他说服村民做出决定栽植自己研发的薄皮核桃。10年间,几十里的乱石岗变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李保国研发的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也在“花果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2002年,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15元一斤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绿岭”品牌享誉全国。走产业化的道路,注重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才能稳步盈利。用李保国的话说:“我要做就做产业,把产业做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