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寻找与反思
□张陵(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寻找平山团》主题内容中一个很坚实的思想观点就是突出了人民的伟大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是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普通百姓支持平山团的细节,写出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生动细节和故事,塑造了戎冠秀、王二小等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但在作家的笔下,写出了独到之处,写出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投入了深情与心血,使这部作品更显出厚重之感。作品中的人物,是英雄也是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没有超越历史,但他们创造了历史。
《寻找平山团》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更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作用。虽然是写历史,但着眼点在当下。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那些革命先烈和英雄,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许多人现在推崇的是资本英雄和时尚英雄。这是非常偏颇的。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容易在这种淡出和遗忘中消解、坍塌。一个不敬仰英雄,没有思想精神标杆的民族,也是失去核心价值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的民族。我们重新找回英雄,就是找回我们的意志与魂魄、信心与价值,也是找回民族的精神与前途。《寻找平山团》就是想揭示这个基本且深刻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历史的反思,提升了作品的主题内涵,对当代抗战题材的作品创作具有重要启示。反对日本法西斯、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应该是我们抗战文学一个永恒的思想主题,不管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态怎样变化,这个主题只能深化,不能改变。这也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思想优势和高度,必须坚守。
细细打量粗壮树干上的刻痕
□王国平(《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
如果说历史是粗壮的树干,《寻找平山团》钟情的则是树干上的一道刻痕。可以看得出,程雪莉再度把视野收缩、聚焦,将这道历史刻痕置于自己的显微镜下,细细打量,慢慢品鉴,“撩开浮尘与纱帘,触摸历史那质感的肌理”。这是作者在书中评点别人对历史的态度,也是她自身的创作追求。她关注人,关注历史背景下人的情感、人的选择、人的命运、人的意志、人的精神。她似乎对那种“宏观”缺乏耐心与兴致,她看重的是“小”,她善于从历史记述中撷取一朵朵小浪花,定格它的运行轨迹;她倾情小人物,即便面对大人物,也乐于捕捉人物的小动作、小心情、小感想,择机也忍不住抒发一点小感慨、小思考。她把散落的“点”串起来,编织一张关于平山团、关于革命历史、关于人性世界的结实的“网”。
小并不意味着格局逼仄、价值走低。经过作者的选择与调制,这样的小往往既是情感的沸点,也是思想的触点。“扭扭捏捏的左手哟,又摆架子!/我告诉你,你跟右哥做伴,/吃了二十多年冤枉,/今天,右哥去了,你应该完全负起责任。”这是作者抄录的独臂将军左齐的诗句,乐观与豪情铺满字里行间。几行朴实的文字,立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寻找平山团》是一次家族史书写,也是一次地域史书写。作者以“点”连缀成“网”,以“小”烘托出“大”,将栗氏家族和河北平山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故事和盘托出,对平山团进行精神意义上的普及,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地阔步走来,接受当代人的敬意与礼赞。《寻找平山团》的创作也证明,好的记录者也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把沉睡的历史唤醒、盘活,他们可以把“真”字擦得锃亮,他们同样可以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让文学长廊发出夺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