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燕赵行】滦南县李营村:九次转型奔小康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11-24 08:40:33  责任编辑:郑晓娟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斌

    人行绿中,绿掩村落,金叶榆黄灿灿一片。11月17日,虽然已是冬季,但记者来到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时,眼前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28年来,这个小村先后进行了9次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出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大棚、生态旅游和苗木培育为一体的富民之路。

    “李营村是个有着251户、715口人的小村,以前全村1420亩耕地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结构单一,产量低,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告诉记者,小村既无资源,也谈不上区位优势。1987年,村里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将旱地改成稻田,从改变种植结构入手提高农民收入。“第一年,全村900亩水稻亩产效益达1200多元,收入是往年的四倍多。第二年,村里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旱地全部改成了稻田。”

    从此,李营村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唱活了“农”字经。28年来,走出一条旱改稻,再到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棚菜的发展之路。如今,棚菜生产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现有生态大棚100个、温室大棚360个、中冷棚1300个,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2万元。

    近年来,李营村又看到了培育高档绿化苗木的巨大发展空间。“从2014年开始,李营村拉开了第九次转型的序幕。”李志刚介绍,通过市场调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李营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部分社员看清了这一产业的广阔前景,投资800多万元,在李营及相邻的洪庄、刘道口等村流转闲散土地约800亩,建起了包括榆叶梅、红宝石、金叶榆等十余个高档品种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村民李晓明以前种植着6个大棚,看到苗木培育有奔头,投资100多万元,栽植了130余亩的北美海棠、栾树等苗木品种。“从明年开始,每年都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李晓明说,感觉自家就像开了个“绿色银行”。

    苗木产业的发展既能富民,也给李营“富村”带来机遇。借助第九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机遇,李营村整合村内不适宜种植大棚的零散地块50亩,投资50多万元,先后购进紫叶稠李、栾树、金叶榆等高档树种1万余株。预计在3年后出苗,除去各项成本后,可获纯利约100多万元。“村民富了,村集体也有了积累,村里再办公益事业就更有底气了!”李志刚说。

    “从农业村实际出发,一切围着市场转、一切绕着效益干,就能土里刨金,让老百姓富起来,让村集体壮大起来。”谈到李营村的变化,李志刚说,李营的转型没有尽头。

相关新闻

平泉发展光伏农业领农民奔小康

2015-10-08 09:40:28

“今年我们家包了4个大棚,算下来能收入10多万元。黄土梁子镇党委、梁后村两委班子与北控集团经过谋划,决定实施光伏设施农业——食用菌扶贫园区建设项目。

邯郸县干部申玉琦:“三步走”让帮扶对象奔小康

2015-09-21 11:11:27

张海的承包地,以前都是种粮食作物,一年前种上白腊树,源于邯郸市的“春雨行动”暨“一帮一”活动。

邯郸推行机关干部“一帮一”补齐奔小康“短板”

2014-10-07 07:49:11

邯郸市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级贫困县、3个黑龙港流域补助县和1个继续扶持县,占到全市县份的一半以上;全市贫困人口有68.2万人、16万户,占农村总人口的10.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2013年3月,邯郸市启动机关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全市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李江与姚海林结成一对。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