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自筹资,公益心
“我知道我跟女儿办的这家公益书屋,在整个河北来说仅此一家。2013年书屋正式成立的时候,我女儿就定了两条规则:第一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第二不接受任何金钱捐赠。”郭武生介绍,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办起书屋后,能给爱读书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过来免费看书、自由捐书,每月每人还能领走两本书,不图名不图利,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年,房屋租金自己垫付。唯一的动力,便是身边捐书者、看书者的大力支持。“其实,女儿一开始定下这两个规则,最大的担心就是别人的指责和不理解,再者便是一旦宣传开来,担心会有人拿走很多书主不愿外借的书。”郭武生说,公益书屋里的书多为捐书者捐献,为了尊重捐书者意愿,郭武生和女儿便会将捐书者不愿外借的书籍归为一类,如敬知书屋里的4千余册书籍,便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李人庆教授无私捐赠,遵其意愿,这些书不外借。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中国社会家庭问题研讨》,看到书页泛黄但纸张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字里行间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学古籍。郭武生说,这些书收藏价值较高,这个书屋的全部书籍就只能在此阅览。为此,郭武生专门为前来看书的人,免费提供桌椅和茶水,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我们还举办过儿童国学教育讲座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目的就是宣传国学知识,让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比如2014年6月份,正是公益书屋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组织了很多捐书者和朋友一起前往火车站,将书籍赠送给一些要乘火车离开邢台的人们,让他们在离开家乡时,心里感到温暖。”郭武生说,除了火车站,医院、工地、山区小学,他们都去送过书。
在院子南墙上有几个手写的大数字:40348。郭武生说,这些数字记录的是,截至目前,已将4万余册书赠予了爱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