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马彦铭
10月15日,记者来到井陉县南障城镇孙家峪村,村南的山坡仍是满目苍翠,几棵长满红叶的树木点缀其间,景色秀美。
通往山坡上几间房屋的道路上,头天晚上刚从海南返回的冀泽海正在收拾晾晒的玉米棒子。冀泽海是井陉县神农核桃经济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绿化荒山、带领群众致富成绩突出,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虽然已经拥有一个集观赏、休闲、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庄园,冀泽海自己居住的房屋却低矮局促,显得有些简陋。“现在还顾不上个人享受,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庄园发展更需要钱。”
冀泽海1964年出生在井陉县南王庄乡北芦庄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对家乡的大山充满热爱。为了生计,冀泽海很多年前就外出打工。他曾组织北芦庄劳务队在山西阳泉务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
富裕不忘家乡,冀泽海把目光转向了家乡的荒山。200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了孙家峪村2700亩山场,拿出70多万元的积蓄用于荒山开发。开发之初,一口锅,一把铁楸,几包方便面,几公斤饮用水,就是他一天的生活劳作必需品。12年来,冀泽海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入340余万元,开山修路,开荒整地,建扬水站,筑蓄水池,搞节水灌溉,完成封山育林1200亩,栽植核桃树3000棵、毛白杨等5000余棵,常年吸收当地村民30多人就业。
当初在外打工和经商时,冀泽海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可开发荒山以来,多数年份却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在最艰苦的时候,他把妻子和儿女在外打工挣的钱全都投到了荒山开发上。十多年来,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当记者问到绿化荒山是否后悔时,冀泽海却坚定地摇头,他认为乡村发展一定有前途,“回家乡干活,心眼里踏实!”
经历了艰苦而漫长地积累,大山开始回报创业者。2013年是第一个核桃丰收年,当年收入8万元。2014年,卖核桃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核桃价格普遍低迷,冀泽海的核桃却由于品质优良,卖出了每斤18-20元的高价,仅核桃一项收入就20多万元。“核桃产量是递增的,今后每年的收入还会增加。”
不仅仅是卖核桃的收入,冀泽海的生态采摘园也吸引了城里人前来尝鲜。“城里人来了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我们还准备了农家饭,很受欢迎。”冀泽海说,今年庄园的采摘收入有3万多元。
自己富不算富,让乡亲们富起来才是真的富。跟着冀泽海在生态庄园劳动的乡亲,每年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2008年,冀泽海注册成立了井陉县神农核桃经济专业合作社,先后发展入社农民100多名。为了让社员们尽快掌握核桃树管理技术,冀泽海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手把手教给社员。10多年来,冀泽海已辐射带动周边村镇600多户核桃种植户,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人均增收5000多元,间接创经济收益2000多万元。
与记者一起走上山顶,眺望远处的山坡,冀泽海显得有些意气风发。他说,现在国家支持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他的干劲更足了。今年他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多亩可利用土地,准备进一步发展生态采摘园。“采摘园里要种苹果、樱桃、冬枣等,游客的选择会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冀泽海看到核桃种植户越来越多,为规避风险,他还准备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发展核桃油、核桃罐头产业。
“只要肯干,家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冀泽海说。
短评:
乡村是一片希望的蓝海
当很多人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时候,已经有一批人在乡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就是返乡创业的先行者们。在深化农村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城市就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此番景象让人振奋。
应该看到,我省广大乡村正在生成日益蓬勃的生机。土地经营权开始流动起来,集约农业、休闲农业等,赋予传统农业丰富多样的业态。农业园区和沟域经济的发展,让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更加深入。“互联网+农业”成为又一个风口,重新塑造着农业的产业链条,创新着农业的经营模式。
乡村是一片希望的蓝海。返乡创业,让广袤乡镇百业兴旺,能够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