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理念孕育现代农业“硕果”
——发自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上)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怀琛 杨威力 王晓东
山,还是那片山。莽莽太行一侧的平山葫芦峪,依旧山峦连绵。
山,已不是那片山。昔日野草稀疏的荒山坡,如今梯田层层,缠山绕梁;昔日广种薄收的瘠薄土地上,如今树木葱郁,果实累累;世代与大山相伴的农民,虽然活计还与土地有关,却有了新名号——职业农民,他们拿租金、享股金、领薪金,收入翻番……
这一切变化源自一场“荒山上的变革”。
2007年起,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平山县东王坡乡下峪村为起点,用工业方式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投入5.6亿元,开发荒山5万亩,在太行山上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8年、5.6亿元、5万亩,工业理念主导下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化学反应”?
规模化开发,干一家一户想干干不了的事
除了人多地少,困扰山区农业发展的还有土地的小和散。
下峪村原有耕地1067亩,根据地块远近、肥沃程度等分为8个等级,均分给596口人。该村党支部书记焦社增说,一面山坡多家分,看似公平,可由于地块小,机器进不去,耕种不方便,因此效益并不高。山场倒是面积大,可多为片麻岩,石厚土薄且水利不配套,农民靠山却吃不动山,只能撒种望天收,生活贫困。
“只有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将零散的荒山荒坡资源整合起来,实施规模化开发和经营,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是土生土长的下峪村人,他决定干件乡亲们一家一户想干却根本干不了的“大事”。
从2007年开始,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转、股、租、换”四种方式,取得平山县6个乡镇、27个村的5万亩荒山荒坡及部分耕地的经营使用权,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运用工程机械在坡度25度以下荒坡上大规模开山造地,目前园区完成高标准造地3万亩,山、水、林、路、电等同步配套。
没有“统”做不大,没有“分”做不强。立足于“造一块、种一块、用一块”,葫芦峪园区根据地理条件和产业定位,又分为薄皮核桃、优质苹果、中华寿桃、设施蔬菜、散养柴鸡、农业观光等多个特色小园区。如今,园区内作物种类有40多个、近200个品种,其中果品种植的最小规模也在千亩以上。
“规模化经营一方面能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有助于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据刘海涛介绍,葫芦峪园区正在搭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旅游的全产业链,预计3年后可实现年产值3.8亿元、利润2.7亿元,带动区域内农民年均增收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