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里是一片400余平方米的废墟。曾经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的院落,已很难分辨,只剩下8平方米左右的碎石地和一两面残壁。
“大伙儿原想着平平安安过个年,可谁想到啊谁想到……”潘贵清说,由于惨案发生的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时至今日,潘家峪村的很多村民还保持着过年吃冷饭、睡凉炕的特殊祭奠方式。
而潘家峪人最好的祭奠方式是反抗!潘贵清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潘树宗就是当年“潘家峪复仇团”成员之一。
“大惨案后,父亲逃到了邻县姑奶家,并且在姑奶的张罗下和我妈成了亲。”在潘贵清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唯有说起复仇团的事才会显得意气风发,“外乡的安定生活没能让父亲忘却仇恨,所以新婚不到一个月,父亲就毅然告别妻子,返乡参加了复仇青年小队,也就是后来的潘家峪抗日复仇团。”
据史料记载,当年农历三月,潘家峪复仇青年小队成立,队伍很快由最初的7人壮大到120余人,并于5月组建为“潘家峪抗日复仇团”。在1942年7月的干河草战斗中,复仇团与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日军头目佐佐木二郎狭路相逢,一举将其击毙。
74年过去,往事并不如烟。如今,留在潘家大院院墙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辨,而潘月阁、潘贵清们也始终以寻访者、记录者和讲述者的方式坚守着那段峥嵘岁月。
“今年前5个月就讲解了近60场。”自2003年担任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讲解员起,潘贵清站在这片弹痕斑驳的焦土上,用亲自搜集到的幸存者的证词,向数十万参观者讲述着这段热血浸染的历史。
他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日中友好协会爱知县联合会访问团到潘家峪参观,面对血淋淋的史实,以副会长鸟居达生为首的日本友人,向死难者的墓碑献上花篮并深深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