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彦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河北戏剧,作为燕赵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戏剧史,如果没有河北戏剧的参与,将会是暗淡无光的戏剧史;许多戏剧品种,都是经过河北这块土地的酝酿生发,从而成为风靡全国的大剧种。为何?区位使然。从作为戏剧先声的《踏谣娘》《兰陵王入阵曲》以及金院本和宋杂剧,到中国戏曲鼎盛繁荣时期的元杂剧、明清传奇,再到地方戏“花部兴盛”局面的形成、河北梆子的盛行以及京剧、评剧的崛起等,在河北这块土地上,已经形成了“融入、扩散、升华、创造”的鲜明戏剧精神,河北的戏剧家们也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直以来,河北戏剧有着鲜明的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作用,强烈的批判精神成为戏剧史上一条闪烁着生命光辉的灼目金线。元杂剧《窦娥冤》《鲁斋郎》《墙头马上》,明清传奇《桃花扇》《长生殿》,评剧《杨三姐告状》,话剧《不是蝉》等等,无不充盈着对社会美好理想的憧憬,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批判,对丑恶事物的反叛颠覆。这些作品或是取材于河北故事,或是由河北籍戏剧家创作,或是外埠作家旅居河北时所作,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作品,都折射出鲜明的直面人生、不媚权贵、挑战世俗的戏剧精神。
用这种戏剧精神来考量当前河北的戏剧创作,就会发现我们确实是丢掉了一些东西。我们的一些作品,在深入思考未来、直面社会现实、抨击不良行为上相对欠缺。当然,赞颂和褒扬是戏剧创作的主方向,但若是我们对事物的歌颂缺乏依托、丧失激情、言不由衷,就会陷于彷徨失所、无病呻吟、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创作怪圈,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也就完不成“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的创作任务。
弘扬燕赵艺术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作家艺术家的道德良知,保持文学艺术应有的理想和精神光芒,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了解人民的意愿和精神诉求,勇于向黑暗和丑恶宣战。当然,这绝不是要我们一味寻找“生活死角”,爆料隐私,反映“黑暗面”,那样会把文学艺术引向另一条死路。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评判观和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阳光必将冲破阴霾,也才能正确把握燕赵艺术精神的内涵、原则和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