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胡印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沧桑七十载,风雨几度秋。立于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场承载无数国人情感与记忆的战争,死与生、悲与欣、战与胜,仍撕扯纠缠,难以释怀。
由此上溯70年,从屈辱、血泪、尸身中坚持走来的中国人,目光抚遍残破的家园,终于可以体味胜利的别样滋味。“我们胜利了!”
由此上溯78年,卢沟枪响,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拉开帷幕。“车辚辚,马萧萧”,古老的文明之邦,在一点点沦陷的同时,迸发出强烈的抗争精神,“我们在太行山上!”
由此上溯84年,暴日侵凌白山黑水,东北沦陷,华北板荡,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边缘,北平的大学生们激越示警:“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历史不可以复盘,而记忆,以及经由记忆发酵生成的民族精神则历久弥新。中国人民曾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绝大险境,而终于能够走出峡谷,还我河山,有赖于全民不折不挠的抗争,也有赖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不可征服的精神与意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星辰”。这种精神与意志,存在于国家层面、军队层面,更充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我们在怀念与回望之时,当然可以俯察仰观,勾勒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抗战图谱,并由此还原彼时彼地的大势与细节。然在当时,危难迫在眉睫,流血家常便饭,能够从沙砾般分散状态下形成有力聚合,舍家为国,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显然并不轻松。
以河北而言,卢沟桥事变发生地之宛平,当时尚属河北毗京的一个小小县城,战争甫发,民情激愤。而随着国土大面积的沦丧,处于华北大平原腹心地带的河北,也就成了民众自发抗日的浩大战场。及至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挺进敌后,太行山上、华北平原,遂成为抗击日寇的前沿地带、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