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笔下的王掌柜,是个幽默风趣、固守传统的人。改革开放后,市场逐渐活跃,但他不喜奶粉、罐头、麦乳精等“洋东西”,只惦记着正定市面儿上的传统小吃。但上街吃一回豆腐脑,却嫌掉了金针菇、面筋,不再是以往的味道;吃一碗饸饹,怀疑不是真正荞麦面;买一扇烧麦,又埋怨改用塑料袋盛,不再是清香的荷叶包裹。甚至连儿媳妇儿过年用绞肉机绞饺子馅儿都得沉下脸来——嫌没有用刀剁饺子馅儿噔噔噔噔的热闹和瑞气劲儿。您猜怎么着?孝顺的儿媳妇儿又买回来二斤肉,在腊月二十九给王掌柜剁了半后晌!
而文中王掌柜与马家鸡的故事则更为精彩。王掌柜听说马家卤鸡出来了,兴高采烈上街去买。但由于马家鸡小马掌柜的丈母娘来了,闻不了砂仁和豆蔻味儿,所以煮了一锅“缺料”的卤鸡。“嘴尖”的王掌柜嚼了一块儿鸡皮便吃出了少点儿料,索性不吃扬长而去。第二天,小马掌柜真材实料煮好一锅鸡,特意给王掌柜送去两只,不要钱,就因为王掌柜嘴巴神奇,认识马家鸡。
前不久,我与当年的小马掌柜,也就是正定马家鸡第六代传人马学中聊天时,说到了贾大山的这篇《王掌柜》,“小马掌柜”乐呵呵地回忆起往事,并对我讲述起马家鸡至今仍坚守的传统:所用的中药必须去安国采购,从而保证本质;并通过亲口品尝卤鸡,根据味道调整原料的比例,保持其传统口味始终如一。
“小马掌柜”的话,与贾大山动笔时的立意不谋而合。传统的东西就是传统的东西,因为不忘初心,坚守自身的传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延续至今,并始终焕发夺目的光辉。古城正定如此,马家鸡亦是如此。借用《王掌柜》中的一段话:凡是好东西,谁也消灭不了,就怕自己消灭了自己。改行不行?那得看怎么改,改什么。马家的卤鸡,改了老汤行不行?刘家的烧麦,改了这张荷叶行不行?行是行,可就不是那个味道了。